文:余寶珠
《病床日記》的記錄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發現腫瘤至確診及動手術留院的七天時光,書寧細緻地描繪留在神戶海星醫院診治的過程,她獨有的觀察力及一幅幅醫療圖畫,讓旁觀者溜進那個時空裡,跟她一塊渴望看看被切掉的「腫瘤寶寶」:「畢竟那是我乳房孕育的初果」,或者想想手術時麻醉的幾個小時光陰跑到哪裡了?不期然讓曾經接受手術的人(包括我)產生共鳴,就算如何努力嘗試,鑲在牆上的圖畫只見左掉一撇,右少一筆;至於病房裡面的室友,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只愛吃零食不吃正餐嘴巴老是喀吱喀吱讓醫師頭痛的N妹妹、進行眼部手術卻不甘已付高昂醫療費而盡力觀看電視節目的T太太—這些角色與一幕幕病房的日常在書寧筆下生動地活躍起來—因意外需要搶救隨着醫護人員急促的叫喚聲而在病房曇花一現的H太太、不斷叫囂「海牙苦」(日文:快點)的老太太、消化系統失靈只能「洩氣」的老先生、或者看着兩老結伴進出醫院互相照顧、拿着人口老化的產物「說話娃胿」陪診的老奶奶……這一切,豈不都是醫院中的常態?隨着書寧的筆,想像那些悲苦,無人能逃脫漸老階段常進醫院的這一關,雖則如此,樂觀者在當中仍能發現希望!此外書寧時而揶揄醫師的畫功或基層護理功力不到位:像小孩塗鴉的身體開刀線條、像綁粽子的用力包紮傷口;又或自我描繪幾天不洗澡掛着像西瓜皮的頭髮與亂撻撻的衣服:「現在,該有誰來把你重新變回人了」幽默的口吻,讓我們在緊張的追踪病房生活裡加添大大的趣味!
至於進行化療的十幾個月長久日程則幻化成十一篇短文,一方面佩服書寧文字的精鍊,一方面看到療程之痛楚與煎熬:掉髮、嘔吐、腹瀉、手指發麻刺痛、口內炎、水腫……一邊看一邊想像當時的情景,整個心真是揪住說不出話來,可當事人卻坦安然接受,一如聖母瑪利亞面對苦痛時,堅強勇敢地面對經驗接納放下。「痛不痛?」「就是療程的一部份!」那天經地義的氣慨如雷貫耳,是不著痕跡的豁達,是熬過了進入新天新地的結語,也是「和病患者們奉獻痛苦,參與基督苦難和死亡,為使天主的子民受益」的奉獻;當我有一次受傷領受傅油聖事時,朋友瑪姬曾說:「妳的信德真大!」那時我並不懂這句說話,後來才知道面對疾病、面對手術、面對治療,有限的人如何與無限的主相比?任憑我們如何想像思考鑽研,身體有其奧秘,即使想不通猜不透,生命的主總為我們安排最好的歷程,「上主自會照料!」(創世紀第22章14節)不是空泛的不負責任的說天主把弄一切,反而是積極地勉力完成人生的功課,甘心成為西滿背着主耶穌的十字架,這樣,那雙不可見的手,自會引領成就祂預許的事業!
記得曾看過台灣單國璽樞機罹癌的短片,他暱稱癌細胞為小天使,他跟小天使說:「你來了總不能白白佔領我的身體,總得要做點事情!」於是,他展開「生命告別之旅」,到處演講,分享人生經驗與體悟。謙遜與常懷感恩的心的書寧,藉着祈禱相信,將一切的未知交託,透過《病床日記》的紀錄,把自身的「小」病歷奉獻,流在醫療與歷史的長河裡,道出與其看「失去了甚麼」,卻一再分享給我們「得到了甚麼」。痛苦的經歷有其價值,他成就人的光輝,但不停留在痛苦當中,反以復活的救主目光去看,擷取甜蜜的果實,生命自當不一樣!
「原來,辛苦容易被遺忘,歡喜與感謝的記憶卻常保新鮮。」生命的歷練,成就泰然自若的態度,透過疾病,靈敏的書寧細察上主的記號,以行動見證信仰,使我們看到不可見的天主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