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電台訊)英國於6月底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後,仇視歐盟移民的案件激增。為此,英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尼科爾斯(Vincent Nichols)樞機、聖公會首席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猶太教經師長米爾維什(Ephraim Mirvis)和穆斯林領袖里茲維(Syed Ali Raza Rizvi)聯合發表一封公開信,寫道:「在不穩定的時代,人們本能地渴求熟悉的事物。但這種恐懼決不能助長『對他人』的不信任。」這封信函於7月1日刊登在倫敦《泰晤士報》上。
Photo: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1825–1905). “La Guerre” (1864). Bartoli, Damien & Ross, Frederick C. (2010) William Bouguereau: His Life and Works p. 172. 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今天,我們開始閱讀《舊約》中的第二個故事,迎接《聖經》中的第二對人物:加音和亞伯爾兄弟。讓我們先聽聽《創世紀.第四章》是如何引介他們的:「亞當認識了自己的妻子厄娃,厄娃懷了孕,生了加音說:『我賴上主獲得了一個人』。以後她生了加音的弟弟亞伯爾;亞伯爾牧羊,加音耕田」(創4:1–2)。 正如《創世紀》開篇的幾個故事一樣,這故事的引子中已藏有一些元素,讓讀者預料到故事中會發展出的矛盾。兄弟二人相較之下所產生的對比,正是這矛盾誕生的溫床【參:Brodie OP, Genesis as Dialogue, 152】。首先,憑推斷可知,母親所偏好的,是加音。假若大家是順着《創》的篇章來讀的話,就會發現,儘管上主已對生兒育女下了痛苦的懲罰(見:3:16),對於生育加音,厄娃仍然是甘之如飴的。何以見得?單從這兩節中便可見,她在談及加音時,連帶上主也提及了;反觀亞伯爾,她根本連話也懶得說。由此推估,亞伯爾彷彿是意外才有的,是不被(父)母所愛的那個兒子(the unwanted child),在成長期間一直活在加音的陰影之下。 兄弟二人在故事中——以至在父母心中——的份量,我們也可從他們名字的意思中推敲一二。「亞伯爾」,希伯來原文「héḇel」,正正就是《訓道篇》中「虛而又虛,萬事皆虛」(訓1:1; 12:8)中的「虛」、「虛度」(訓7:15)的「虛」,以及書中別處的「空虛」(訓1:14; 2:1, 11, 15, 17, 19, 21, 23; 4:4, 7, 16; 5:9; 6:2, 9, 12; 7:6)、「虛幻」(訓5:6; 8:10, 14, 15; 9:9, 11:8, […]
文:Joshua Un 據傳統,登高本是為了躲避瘟魔在九月初九來犯,但後來成為了我們重陽節習俗之一。在聖經中,我們看到有很多故事都在山上發生:山中聖訓、顯聖容、厄里亞遇見天主等等。靈修大師都很喜歡用登山來形容人與天主相遇的過程。登高可能是為了少一點世俗的煩擾,但現實是,我們活在山下,煩擾是少不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