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聖保祿學校建校五十週年活動之「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系列之「粵劇的推廣與傳承」,於5月12至5月28日舉行,是次計劃由澳門基金會贊助、聖保祿學校主辦、善明會協辦。
這次計劃的目的是透過多種形式,如圖片展覽、工作坊、攤位遊戲,讓學生認識粵劇。粵劇曾陪伴著不少澳門人成長,也曾是澳門人的重要娛樂之一,粵劇是用粵方言演唱的戲劇,流行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區,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南方影響最大的多聲腔劇種。在 2009年9月粵劇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足見粵劇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因此藉著這次計劃,讓學生認識粵劇是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在藝術上蘊含的美,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戲曲的鑑賞能力,從粵劇中學習中國傳統的美德,同時也希望透過這次計劃,讓學生對粵劇產生興趣從而學習,使粵劇得以推廣和傳承。
「粵劇的推廣與傳承」計劃包括三個部分:
5月12日在該校Fra Angelico展藝廊舉行了「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系列之「粵劇的推廣與傳承」圖片展開幕儀式,展出的內容分別有粵劇在澳門發展的三個時期、粵劇校隊同學的角色造型照、活動花絮及曾參與的大型演出、粵劇導師的個人簡介、粵港澳粵劇名家、六大行當、粵劇的化妝,及一些學生填色的臉譜等等。在開幕儀式中該校恭請了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黃嘉祺廳長、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會長周伯輝神父、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吳志良主席代表特別計劃處梁雅桃處長、澳門善明會陳美儀主席、澳門善明會胡永順副主席、澳門善明會鄧麗容副理事長、澳門曾慧粵劇團團長曾慧女士、聖保祿學校總務長安敬道神父及聖保祿學校小學部劉少華副校長為剪綵嘉賓。
在各位嘉賓致詞中,一致表示粵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從學習粵劇中可學到中國傳統優良的美德。因此澳門特區政府、社會上的一些團體、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都重視和推動粵劇的傳承工作。
此外,曾慧女士也分享了教學生學粵劇的心得,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看著天真活潑的學生從不懂粵劇,但他們積極學習和鍛鍊,已有不少的進步,甚至有部分學生也曾參演過一些大型表演項目,例如:學界青年大匯演、家國情懷館開幕式的演出、粵港澳大灣區兒童粵劇交流晚會等等。
嘉賓致詞後,隨即進行剪綵,「傳承、傳情歷史文化校園計劃」系列之「粵劇的推廣與傳承」圖片展正式開幕。除了圖片展外, 5月20日該校為小一至小六學生舉行了兩場工作坊,由曾慧老師主講,當中有粵劇老師示範做手身段和演出折子戲,也有粵劇校隊的同學示範,在工作坊中,學生對粵劇多了認識和親身體驗。此外,由5月21日至28日為小一至小六的同學,舉行了有關粵劇內容的攤位遊戲,希望藉著一系列的活動,推廣粵劇,使學生對粵劇多點認識,因而產生興趣,樂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