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以巴衝突(2) 聖地,聖在哪裡?

文:Joshua Un

何謂「聖」?這個抽象問題實在令人窒息。不同宗教持不同意見;不同種族也有不同的見解;甚至同一類人,在不同的歷史時刻,也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如何,掉進主觀、相對、建構等其他不認為有客觀真理的主義或思想也是愚昧的。因為至少當我問:「你是誰?」時,難道你會答:「!」

跌入上述的迷思是因為我們只把「聖」當作一個概念來討論。要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則不能離開人——那些生活在聖地的人。阿卡(Akko或Acre),在以色列北部的一個面向地中海的城市,也是曾經十字軍敗退前最後留守的一個城市。那裡有清真寺,有猶太會堂,也有天主教聖堂。民風樸素,生活寫意,像是一個歐洲小鎮;一點也感受不到「衝突」的氣氛。比起耶路撒冷,筆者情願生活在這個寫意的小鎮,因為這裡的人讓看到他們對信仰的熱誠而不是狂熱;讓人看到主的臨在是帶來平安的。

耶路撒冷的「聖」在哪裡呢?石頭不會說話。它不會告訴你,我就是那塊曾經耶穌基督踏過和碰過的石頭。但它們是我們信仰的一個標記(symbol)。當你走進聖墓大殿,復活的墓、加爾瓦略山和門前傅油的石頭都是標記,指向着我們的信仰核心——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但事實是每一塊石頭是2000年前留下的!加爾瓦略山其實只是在二樓!【註】這又如何呢?若是你帶着一顆朝聖者的心,這個地方就能給了一份獨特的經驗,一份與主相遇的經驗。但是有人會質疑:「那麼一定要摸着這些石頭才有這份經驗嗎?」當然是不一定。就如你可以在澳門和大陸食日本菜,若給你選擇,難道你不想立刻就飛去日本食刺身嗎?

筆者還有一個經驗和大家分享。有一晚上,我在耶路撒冷的一間猶太人的酒店和司機坐在大堂聊天,預備明天的行程。遇上那段時間是猶太人的光明節,很多人在酒店活動。有一個猶太媽媽帶着兒子坐在我們隔離。司機是回教徒,他們開始聊起了宗教的問題。我也和那個猶太中學生交談起來。片刻之後,大家準備離開,我禮貌地向那位媽媽握手,誰不知她們是不能和陌生男子接觸。她退後了一步,笑了一下,說:「不好意思,這是我的規矩。今晚很開心認識你們,其實我們三個宗教就像兄弟一樣,雖有不同之處,但卻能和睦相處。」身體有時和石頭很相似,它也不會說話,但它也是我們信仰的一個標記—讓人看到天主的臨在。所謂「聖」是可以在人身上,在建築物上,都可以經驗到。若只一味紙上談兵,閉門造車,最後只會看到自己身上的「聖」,且用這標準來量度別人的不是。這真是假善人阿!

【註】這是一位朝聖者與我的分享,我聽完,捂嘴大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