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修院
由聖灰禮儀開始至復活節,竹灣聖若瑟靜修院舉辦了為期八週的「日常生活中與主相遇」默禱聚會,加深信友對基督徒靈修生活的了解和實行。凱娜是默禱聚會的組員,甚麼吸引她前來?她獲得了甚麼果實?
凱娜領洗後一年,受到個人及外界影響,漸漸與教會疏離,半年時間沒有去聖堂。這隻「遺失了的羊」沒有就此迷失在荒野中,善牧沒有停止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着」(路15:4)。一天,她收到大學通知,要赴台灣攻讀碩士課程。一邊廂,她為自己的新旅程感到雀躍,另一邊廂,她發現心靈之旅也需要有個新開始。到埗後,她在互聯網找到大學附近的聖堂,一天在彌撒結束後,一位教友上前邀請她:「妳想不想有個團體?」由那時起,她認識了基督生活團,這隻「遺失了的羊」再得到善牧的照顧。回澳門後,善牧繼續賜予凱娜一個信仰小團體。雖然團體中不乏同行的夥伴,但她個人十分渴望與天主加深個人的親密關係,便選擇參加一個能加深靈修經驗的默禱聚會。
在默禱聚會中,凱娜最有深切印象的是聚會時孕育出的信任,她回憶說:「初時與其他組員見面時,發現自己有些緊張,擔心別人如何看自己。祈禱中,我向主求恩,賜給我一個更開放的心聆聽各人的分享。到了聚會的中期,那份一起同在的感覺强了,組員的慷慨分享令我看到別人生命中的天主,不知不覺間也影響到我生命的天主。尤其我看到每人都很願意分享內心的喜樂與軟弱,我便慢慢放下自己,放下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願意向團體更坦誠地開放。」
在上半部份的祈禱練習,凱娜多些認識自己及身邊人。她憶述道:「在回顧生命中重要時刻的練習時,我重新感受到爸爸對我的愛,感受到主藉着爸爸的愛去愛了我。在那次的祈禱中,我返回兒時的情境中,在天台玩時被蜜蜂刺傷,大哭起來。晚上,爸爸拆下了蜂巢,分給我和姊姊吃,非常甜蜜。爸爸是個傳統的男性,甚少用說話向兒女表達關心。在家中,我排行中間,容易被家人忽略,多年來和爸爸的溝通也只能一句起,兩句止,直至近年關係才順暢了。很驚訝自己能走進這個回憶,因我較少回憶到人與人之間的甜蜜經驗。此刻回看爸爸拆蜂巢的行動,其實也很危險,但為了兒女的安全,他願意為愛付出。」
到了後期的祈禱練習,凱娜感受多些與耶穌特別親近的時刻。在想像式祈禱練習中,她重回最後晚餐的場境中,那時耶穌「就從席間起來,脫下外衣,拿起一條手巾束在腰間,然後把水倒在盆裡,開始洗門徒的腳,用束着的手巾擦乾。」(若13:4-5)凱娜看到自己就是其中一個門徒,留意到耶穌洗腳的時候很溫柔。她感觸地說:「我看到祂不開心,但仍為門徒洗腳。祂的溫柔令我覺得痛心。我可以為祂做些甚麼?」
到了復活週的其中一個練習,凱娜默想和復活耶穌往見聖母的現場。她說:「我看見耶穌去到聖母身邊,當聖母看到兒子死而復生,喜悅萬分。她完全的喜悅感動了我,使我也充滿了復活的力量。那一刻,在默想中不期然聯想起一位在台灣做研究員的醫師不幸的離逝,心中也祝願他能經驗到永生的復活。這也使我想起我的家人,他們至今仍未有信仰,仍未歸家……」
仁慈的天父,我們感謝祢,因為祢讓我們更完全地經驗祢如何溫柔及親切地臨在於我們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中。感謝祢使我們因渴望而聚集一起,更感謝祢邀請我們跟隨祢聖子的足印。請幫助我們對祢所賜的生命奧秘常懷有感恩和讚歎的心,並在大小事情上都能留意到祢的旨意,好好地去準備天國的來臨。
【註】文中人物採用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