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rco Carvalho
譯:寓風
澳門國際研究所近年出版《廿一世紀傳教士系列》叢書,記載歷來從世界各地抵澳服務的傳教士之經驗。現時,中文暫時出版五本,而葡文則出版了12本。最新出版的,就是記載着《號角報》創辦人之一的儒略奥.奧古斯托.馬薩(Júlio Augusto Massa)神父(下稱馬薩神父)。澳門理工學院研究學者冼麗莎早前接受本報訪問,形容這位神父是一位哲學家、教育家和辯論家。
馬薩神父是澳門教區培育的一群知識分子精英的好例子。
是的,當時出國留學的精英分子……
的確,但這是在澳門教區的鼓勵下。馬薩神父如何與其他在聖若瑟修院培育的年輕傳教士自我區分?
我不會那樣表述。真相是,當時的澳門教區施行一項連續性的策略,持續培育具優良訓練的精英傳教士,希望他們能將本地教會提供的培育,特別是在教學和教育方面,回饋澳門。他們的角色不僅是對修院很重要,而是透過他們對傳媒的介入。這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當一些傳教士達到「頂峰」時,教區便開始準備其他人來繼承他們。很大程度上,這是本地教會架構中,最重要的位置所實施的流程。馬薩神父在社會福利方面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當他擔任仁慈堂的承辦者時,當時,這個職位被注入了政治色彩。
從思想層面來說,馬薩神父本來就是哲學家,也是優秀的教育家和論辯家。他曾是一位出色的記者。當時,他對當地社會有很大的影響,雖然我們能找到的寫作作品,所剩無幾。他寫在紙張上的所有東西,都是他一生中最脆弱和虛弱的時候所寫的,也許是為了彌補之前失去了的時間。這些傳教士各自在自己的領域,為澳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馬薩神父連同了一群年青年,在1948年創立了《號角報》,這群青年是天主教青年組織之一,並希望改變世界。《號角報》在1940年後期創立,但在1960年,基本上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它開始變得非常活躍。
馬薩神父只擔任了幾個月《號角報》主編。為何他不擔當更多的職務,去協助他建立的報紙?
他不是報紙的創辦人,而是一群天主教青年。這些青年致力於改變他們所承繼的世界。《號角報》創立後,年長一點的馬施仁神父(Fernando Leal Maciel)成為主編。馬施仁神父曾出國接受培育,回來後,他在教區職務內,擔任知識範疇中,最受尊敬的位置。當時,馬薩神父只是一位修生。那時才剛畢業;甚至還未出國完成學業。馬施仁神父去葡萄牙放特別休假時,馬薩神父接替他。他成為代主編,以確保項目的持續性,但他的年紀小,跟馬查度(Silveira Machado)、巴路士(Gastãode Barros)一樣。他與其他人一樣,都希望帶來改變,他希望為澳門帶來新的思想,以及希望當地人民討論其他的事情。
澳門國際研究所正在努力修復馬薩神父等人物的紀錄。這個任務有多重要?
在交接的狀況中,已經涉及大量的功夫。有些在計劃較早時開始的,但這類的項目正受到多個不同的單位所放大了。這是為甚麼我在介入期間,嘗試引入這些不同觀點的原因。我認為我們社區內的各個部門和機構,都感到有這個需要,每個都聲稱他們有義務保存/延續我們的集體回憶,或為將來開闢一道門,進行更新、更深入的研究。每一個單位都根據其使命正在各自的領域工作。在1999年之前,澳門國際研究所便開始出版該系列。「仁慈堂婆仔屋」已出版了著名的澳門人物傳記相冊,而澳門理工學院本身也就澳門的傳統工業或收集大戰的見證進行重要的工作。每個人都覺得有必要建構澳門的身分。而不只是葡萄牙的那方面。
那你的工作呢?在未來幾個月中,我們可以期待些甚麼?
我正在籌備一本書到達最後的階段,當中刊載十篇十九和二十世紀澳門的一些作家和傑出人物的傳記。這本書是特別為中國民眾而寫的。這些文章是人為整合的文章。葡萄牙文版本將更加完善。
那葡萄牙和澳門的作家呢?
是的,有葡萄牙和澳門的。本質上,這本書搜集先最受歡迎的。我無法脫離那規則。我說的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但是,我們的目標不只限於作家。文章有互補的作用:他們試圖描繪出那些來到澳門,為澳門作出貢獻,在城市留下自己的印記的一群人:在當地的地名、半身像或類似的事物刻上他們的名字。這些參考文獻常沒提及到中國人。這項工作已經完成,應先在中文媒體發布,再以書籍形式出版,然後才以葡萄牙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