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為了進一步解釋逾越奧蹟,今天的讀經讓我們反思復活基督的臨在。我們可在哪裏找到祂呢?每篇讀經都各自就這問題作答。我們可在信友的團體裏、在門徒們的宣講中、在罪過的赦免內,以及在基督展示出祂的傷痕時,找到祂的臨在。
被對復活的主的信德所充滿,信友們彼此照顧各人的需要,並透過這樣的行動,帶來了末世——天主國度的臨現。即使是非信友,也感受到這個團體的與眾不同,使他們驚奇詫異:『看啊!他們彼此之間的關愛多麼深厚!』對默西亞、天主子耶穌的信仰,使普通人轉化成為天主的子女。既有了新的身份,自然就有了新的生活方式。天主的子女要度中悅天主的生活,並要使信仰和愛德在人世中成為可見的、可觸摸的。
『即使面對着耶穌復活了的事實,門徒們依然有所懷疑,此事在他們看來是如此不可能,致使他們以為是見了鬼魂。「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路24:41)。多默受了同樣懷疑的考驗,瑪竇將此事與耶穌在加里肋亞最後的一次顯現放在一起,指出當時「有人還心中疑惑」(瑪28:17)。因此,將復活說成是宗徒們信仰(或輕信)的「產物」,這假設是沒有根據的。反之,他們對復活的信仰,是在天主恩寵的推動下,來自與復活基督的直接互動。』(《天主教教理》第644號;修譯)
多默可說是那些必須因別人的口述而相信復活的人的主保。的確,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要面對一個事實,我們沒有任何證物,只有其他人的證言。即使是曾安放耶穌遺體的空墳,也不過是個空墳而已。基督復活的『證據』,在於其所產生的人生改變,而我們都可以就這改變作證。我們偶爾也會被天主聖言的德能所觸動;天主聖言偶爾也能夠把我們從人生的幽谷中領到光明之處,從死亡的枷鎖領到新生的喜悅之中。門徒們的宣講不僅僅是指導,更是轉化人生的力量。
『在福音中,很多次,有些人走到耶穌跟前,稱祂為「主」。這個名號表示那些親近耶穌的人,對耶穌的一種尊敬和信賴,期待着祂給予他們援助和痊癒。在聖神的感動下而發出此種稱呼,則表示對耶穌天主性奧跡的承認,與復活的耶穌相遇,則成了朝拜:「我主,我天主!」(若20:28)因此,這稱呼帶有一種喜愛與傾慕的色彩,成了基督徒傳統的特點:「是主!」(若21:7)』(《教理》第448號)
當宣講者所佈道的內容看起來太過完美,或者他的要求看起來太過極端的時候,我們也許像多默一樣,心生疑惑。有時,宣講者的可信性好似也不比多默高出多少。可是,喜訊正是交託了在這些人手上。就是可觸摸的天主聖言的德能,交在軟弱並有限的人類手上,並由他們宣講,好使復活的主在世間能夠奧妙地臨在。
就在復活當天的晚上,耶穌來到那些驚懼非常的門徒們中間,為了使他們成為實現天主寬恕的服務員或施行人(ministers)。祂在他們中間的臨在,就是天人修和的首次出現。今天,由復活基督所賜下,並在聖神內運行的這份德能,使罪人們與天主重修舊好,並從而使整個信友團體與天主修好。寬恕的說話就是復活基督奧妙臨在的人可接觸的部分。
『祂請他們辨認祂不是鬼神,尤其請他們查驗祂給他們呈現的復活後的身體,就是那曾受折磨和被釘的同一身體,因為仍帶着苦難的痕跡。然而這個原有及真實的身體,卻同時擁有光榮身體的新特性:它不再置身於時空,而能按自己的方式,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隨意臨現,因為祂的人性已不能再被扣留在地上,如今它只隸屬天父屬神的權下』(《教理》,第645號)
同時,耶穌讓人觸摸祂身上的傷痕。時至今日,祂仍然讓人這樣做。信友團體就是基督的身體。因此,每當我們觸碰到這團體的傷痕,或這個團體中每個信友的傷痕時,我們就正是在探手進入復活的主肋旁的傷口。儘管基督身上的這些傷痕看起來多麼令人震驚,其實恰恰就是光榮的傷痕,因為復活的主把它們接納內祂的身份之中,祂使這傷痕成為祂的一部分。然而,正如今天其他讀經所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對基督的信仰來看出基督在我們中間的可觸摸的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