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在防疫隔離期間,大家也實行家居、醫院或酒店隔離;不論心理學家、主任司鐸和朋友,都互勉要忍耐。忍耐是因為這冠狀病毒大流行已成為我們脆弱生命的一部分,一切也會成過去,但願明天會更好吧!
忍耐的意思
忍耐是人類和基督徒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德。它是人類的德行,也是一種好習慣、靈魂堅定的性格、人類繁榮的特徵。西塞祿對忍耐這德行的定義很經典:「是為美德或得益而自願和長期忍受艱鉅而困難之事。」哲學教授Francesc Torralba談到耐心是明白要把梨子留至成熟才去摘是一種藝術;懂得盼望和忍受那些流逝的日子及其間惡劣的天氣。有些人會把忍耐描述為「其間的美德」。耐心幫助我們理智地面對生命中的脆弱及不易受傷害;是美德幫助我們緩和悲痛,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滋擾。耐心給予我們所需的力量,使我們以理性和審慎的心態承受我們的悲痛和恐懼,並根據人類生活的主要的價值觀,從愛、家庭、友誼、創造力、同情心等角度進行評估悲痛和恐懼。
忍耐力是道義之德,介於兩種缺陷之間:一種是過度,另一種是不及;因此,忍耐力是與兩個惡癖或陋習相對立——不關心和沒耐性,即過份的冷漠和心硬對待悲傷和苦楚,不論是自己的或別人的,特別是我們至愛的人。冷漠會從麻木不仁或無理的消極態度中表現出來。
忍耐力這德行是與焦躁這惡癖相對立的,可能因為無法跟上本性的節奏,或沒耐性等候所需的時間而最終放棄。焦躁這惡癖會從憤怒、壞脾氣和悲傷中表現出來。在人生中,我們可能遇到創傷或困境,我們當中或許有人無法承受這些悲傷或痛苦,要是這樣的話,鼓勵言詞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就好像嚴重抑鬱,是需要適當醫療援助的。
我們怎樣才學會忍耐?像其他道義之德一樣,都是透過不斷的努力和重複忍耐的行為而學懂。持續忍耐會導致內心產生一種良好的習慣,便是堅穩的心態,令我們能輕鬆、準時、甚至愉快地完成每份需要耐性的工作。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忍耐這德性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所有德行都是息息相關的,忍耐也不例外。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勇氣、毅力和希望一同並肩。忍耐是一種倫理德性,是屬於四樞德的勇氣或剛毅。因此,任何「創意活動:耐心和勇氣是缺一不可的」(Jose Antonio Marina)。教宗方濟各於《愛的喜樂》說:「含忍不是全然被動的態度,而有其主動性,是人與人之間充滿動態和創意的互動」。懷着勇氣和持久的忍耐力……加上充滿愛心的希望,支撐着我們去繼續尋找更美好的明天:明天是今天的夢想(K. 紀伯倫)。
從信仰的角度看忍耐力
在基督教的視角中,美德被分為習得的(不論是個人的努力或重複同樣的行為),或天主灌注於人心的。灌注的德性、神學德性和倫理德性,會伴隨着聖寵和聖神的恩賜。因植根於神聖的恩賜,都是滲透到仁愛(所有美德的形式和動力)的原因,灌注的德性能提升及完善人的德行;因此,人的忍耐力便會因灌注的德性達到極大的改善,導致我們的耐心行為邁向更多的幸福,並最終實現永恆的快樂。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忍耐是天主偉大的恩典,是神聖的恩賜:「因為我的期望全是由祂而來」(參閱聖詠62:5;Ps 61:6),是聖神十二果實中之一(迦5:22-23;參閱天主教教理1832)。忍耐力能控制合理的急躁、憤怒和焦慮。教宗方濟各曾說過:「要是不培養忍耐,就會時常找藉口發怒」。
耐性是一種灌注的倫理德性,與剛毅或勇氣這些主要樞德,還有神學德性--特別是希望--都是密切相關的。忍耐是附加於剛毅的一種品德,實屬勇德和恆心這德性。剛毅幫助我們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而忍耐力可以幫助我們承受生命中的傷痛。忍耐力更能幫助我們用平靜的心境去應付體能上或倫理上有困苦的人;都是為了更崇高的目標,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並此後能獲得持久的幸福。
耐心與信、望和愛三超德有着緊密的聯繫:信仰要求我們能活在忍耐中(厄弗所書)、愛是含忍的(格林多前書13:4)、望便是期望耐心……充斥着信、望、愛的耐心從「不叫人蒙羞」(羅馬書5:5)。忍耐這德性實是基督徒望德的品質;也是受三超德中之望德協助,把信心交託天主。耐心的希望是朝聖者的品德,而朝聖者的旅程都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我們的希望是未來的現在」(聖奧斯定)。
靈性作家談到忍耐三級升的程度:個人耐心的基本及第一程度便是以忍耐力去承受自己和親人的傷痛;比基本程度升一級的第二級,不僅要接受自己的傷痛,還因為基督的愛祝願更多的個人苦難;第三級,也是忍耐的最高境界,便是為了基督的緣故,要求我們仍可以苦中作樂。當然,我們並不希望任何人受苦,也不會因此而歡喜踴躍;反之,我們應同情受苦的人。第一級的忍耐可用工作為例子;第二級的忍耐可用殉道者作例子;而第三級便可從五旬節後,發生在門徒身上的事蹟看到,此後,富有忍耐力的聖人和充滿耐心去忍受傷痛的善意人們,仍會為更多的苦難祈禱和歡欣——不為自己,是為天主(參閱Luis de Granada)。
讓我們試試耐心一點
天主對我們絕對耐心,祂的含忍「流露於祂對罪人的慈悲」(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信友為了天主和美好的未來——永恆的幸福——而承受着悲傷和痛苦:「凡降到你身上的,你都要接受;在痛苦中,你要忍受;在各種困苦中,你要多多忍耐;因為金銀應在火裡鍜煉,天主所喜悅的人,也應在謙卑的火爐中鍜煉。你只管信賴天主,他必扶持你」(德訓篇2:4-6)。
耶穌的一生都活在「含忍」,就從祂生命最後幾天的苦難和死亡中,戲劇性地、玄而又玄地表露出來。祂在十字架上大聲喊說:父啊!「你為甚麼捨棄了我?」嘶聲震天,多叫人心痛!耶穌叫門徒要忍耐:「你們要憑著堅忍,保全你們的靈魂。」(路加21:19)。最初期的基督徒中,有些人因為候主的時間有點長(他曾應許再次降臨)而顯得不耐煩。但在我們這個年代,問題可能恰恰相反:我們當中或許有些人,仿佛已不太在乎祂的再來,甚至永生。
作為撒種者的天主,對依附在我們大家靈魂上的雜草特別耐心;耶穌說:「讓兩樣[麥子和莠子]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瑪竇福音13:30)。同樣地,我們也應耐心的對待曾在這生中傷害過我們靈魂的人。天主不斷給我們機會和恩典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同時也不斷地寬恕我們,所以我們也應該照樣做。在每天原諒人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在實踐望德。的確,寬恕是鼓勵我們耐心地期望。「慈悲是仁愛的樹,其精髓便是以耐心和善心對待鄰人」(聖加大利納.瑟納)。
有時,我們會傾向相信天主是不存在的,彷彿對我們的請求充耳不聞,以致我們失去耐心,更變得不耐煩。我們甚至會尋找和要求超現實的徵兆或奇跡。不過,我們是應該為天主的臨在而祈禱,希望祂能凡事也與我們同在,包括現在或未來黑暗的日子,(特別是危險時期,多點休息、多點幽默感會幫助我們化悲憤為力量,以耐心去應付一切。)因此,「你應該在上主面前安心依靠,不要因萬事而暴燥」(聖詠集37:7);亞維拉的德蘭(大德蘭)有詩歌告訴我們要耐心地禱告:
别讓任何東西煩擾你!
别讓任何事情令你不安!
一切事都會過去!
天主永遠不會改變。
忍耐得到一切。
誰得到天主,不會有任何的欠缺。
天主本身已足夠。
(詩文譯本來自輔仁大學宗教系,鄭維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