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乙年聖誕期聖家節
今天禮儀向每個基督徒家庭展示一個榜樣:由瑪利亞、若瑟和耶穌所組成的聖家。從猶太—基督信仰傳統來說,子女是上主對夫婦的祝福。這一點,如果今天被選用的讀經一是《創世紀》的話【按:今天有另選讀經一(德3:2-6, 12-14)】,可見於天主向亞巴郎的許諾。當時,亞巴郎經已年老,但膝下無兒,便向上主請求,賜予一位繼承人。最終,天主承諾,他將有數之不盡的後代,有如滿天星宿,又有如恆河沙數。
在今天的讀經中,我們從《創》第十五章一躍而至第廿一章(創15:1-6; 21:1-3)。這是為了在同一天向信友呈現上主的許諾以及這許諾的實現。天主眷顧了這對年老的夫婦,賜給了他們一個兒子,他們唯一的一個兒子,他們疼愛的依撒格。的確,並不是每對夫婦有得到子女的祝福,也並不是每個子女都能夠得到父母的照顧。然而,今天禮儀告訴我們,天主的旨意,從最理想的層次來向,就是讓一個孩子的誕生來讓一對夫婦合成一個家庭。
《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以另一個角度簡要地呈現亞巴郎以及依撒格的人生,並作出了深層次的神學反思【按:今天有另選讀經二(哥3:12-21或3:12-17)】。今天讀經二所選讀的《希》部分(11:8, 11-12, 17-19)舉揚亞巴郎作為信德的模範。即使亞巴郎已年老,撒辣亦已不能生育,他仍然相信天主定會讓他有一個兒子。尤有甚者,《希》的作者認為,亞巴郎甚至相信天主能使死人復生;因為——《希》深信——這就是亞巴郎能夠毫不猶豫地遵行天主要他宰獻自己的親生兒子依撒格的原因。
一家人的共同生活,可以說,是充斥無法預計的矛盾所產生的張力:相愛與傷害、信賴與懷疑。要在有過去的陰影下繼續共同生活,殊不簡單。按禮儀的脈絡,這可算是教會藉禮儀以聖家的角度來反省亞巴郎一家的生活。亞巴郎的兒子是個因奇蹟而生的孩子,而他在長大成人以前,就幾乎要跨過死亡的門檻;瑪利亞和若瑟的兒子,是另一個因奇蹟而生的孩子,而這一次,瑪利亞將會親眼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
今天的福音選讀(路2:22-40)內容是,按耶穌時代猶太人的傳統,若瑟和瑪利亞在祂出生後四十天便於聖殿把祂獻給上主。在他們進入聖殿的時候,有兩位先知——西默盎和亞納——遇見了耶穌。他們二人都認出了祂的真正身份,西默盎甚至為了歌頌這個時刻而即席創作詩歌。要撮寫西默盎的這首歌,我會借用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也」:「今天我看見了天主的救恩,我可以『回歸父家』了」。同時,他的歌詠點出了聖誕期的最重要訊息:基督就是萬民之光。
因此,也許在這裏讀一讀《教會憲章》開篇的第一段,是特別適合的,尤其是因為《教會憲章》的真正名稱就是〈萬民之光〉(Lumen Gentium):「基督為萬民之光,本屆神聖大公會議,因天主聖神而集合,切願向萬民宣佈福音(參閱谷16:15),使教會面目上反映的基督之光,照耀到每一個人」(1段)。的確,在我們慶祝耶穌基督誕生在我們中間的同時,我們也要把耶穌基督光芒四射的臨在,藉着我們的言行反映出來,照亮我們人生所遇到的每個人:讓耶穌基督藉着我們在其他人的生命中誕生!
今天禮儀也有為福音選讀設定短式(2:22, 39-40),把西默盎和亞納的兩幕略去。沒有了他們,福音選讀便只剩下一段簡短的報導,告訴我們瑪利亞和若瑟把耶穌帶到耶路撒冷聖殿,為滿全猶太律法。儘管這樣的宣讀較為簡單,但仍然提出了相當重要的一點:父母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到子女身上。子女會慢慢思考,明白到父母認為重要的規範是甚麼,他們便會開始按照當中的價值觀來活出自己的人生。對耶穌來說,祂慢慢培養出對耶路撒冷聖城以及聖殿的熱愛,聖城和聖殿對祂來說都別具意義。尤其在《路加福音》中,耶路撒冷成了整個救恩史的中心:耶穌死而復活、升天,聖神降臨——教會誕生並向世界擴展——的地方。即使是當耶穌在曠野中被魔鬼試探一幕,按《路》所載,耶路撒冷聖殿頂的試探,乃是最後一項。
家庭在子女的成長中所擔當的角色,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也有所教導:「因以,藉着父母的以身作則及家庭内的共同祈禱,子女們以及所有共同生活於家庭的人,便更易於找到一條人格成熟、得救和成聖的更可靠的道路。雙親既身負為人父母的身份(dignity),應盡力滿全其教育子女的義務,尤其是宗教教育」(修譯自:《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