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及整合:周嘉穎
每年聖誕,在鄰近芝加哥的聖達彌盎學校(St. Damian School),學生都會參與聖誕演出。他們會穿上聖母、聖若瑟、牧羊人和天使的服飾唱聖誕歌。可是,今年疫情令大型活動需要取消,加上美國疾控中心列出唱歌為可能傳播病毒的途徑,因此今年的聖誕表演改以手語形式進行。
在聖誕假期前最後的上課天,聖達彌盎學校的聖誕劇一如以往上演。各個年級的學生戴上口罩,保持六呎社交距離,觀賞預先錄影、由五年級學生負責的表演。學生穿上服飾,重現耶穌誕生的故事及表演歌曲,不一樣的是他們會以美國手語「唱出」聖誕歌,包括「平安夜」、「齊來欽崇」和其他著名的詩歌。背景音樂和演唱部分則由堂區提供。疫情下,必須佩戴的口罩亦融入表演。天使會戴上白色口罩,代表神聖,一位學生亦建議,牧羊人戴上啡色、猶如鬍鬚的口罩。

學校的音樂老師金斯伯里(Lynn Kingsbury)認為今年的聖誕表演雖然不一樣,但不會令人失望:「唱歌富有表現力,又美麗。它將形成聖誕魔法,燃亮我們的心。」五年級學生海斯(Teagan Hayes)說:「使用手語有更多意思,就像一個更主動的說話方式。」
在該校任教多年的金斯伯里,意識到唱歌活動不安全,因此在學年開始時,教導學生手語。學生學習手語字母和詞語,例如「媽媽」、「爸爸」、「愛」、「天主」。課堂開始時,同學會以手語誦唸聖母經。今年較早前,一年級的學生就在戶外音樂會以手語表演歌曲「耶穌愛我」。
唱歌是聖達彌盎學校教學的重要部分,學校的歌詠團有35位學生,他們會在每週的彌撒唱歌,間中也會在堂區的主日彌撒唱歌,並參與其他活動,例如聖母月的活動。音樂老師金斯伯里表示:「我們是唱歌團體,音樂對我們很重要。」她不希望學校聖誕節沒有聖誕演出,因此想到使用手語獻唱。
金斯伯里在加州長大,她有三位聽障的姨姨。十三歲的時候,她向其中一位姨姨展示她的彈琴技巧。當姨姨把手放在鋼琴上感受震動,便大笑起來,令金斯伯里明白聽障的世界也可以有音樂。她也知道殘疾人士也能突破自己。很享受音樂的姨姨奧塞爾(Jean Hauser)是六十年代威斯康星州第一位聽障的飛機師。為了與姨姨溝通得更好,金斯伯里後來學習美國手語,也嘗試多留意殘疾人士的才能。
金斯伯里看到學生也開始有相似的看法,她指出:「年紀較大的學生告訴我,如果他們在中學或大學遇到聽障人士,他們會用手語。他們已經想着作出改變。」使用手語是困難的,她解釋:「就像學習第二種語言,但學生好像海綿,他們很快掌握到。」五年級學生海斯認為學習手語不容易,但不太困難。校內有兩位聽障學生,他們對於同學們學習手語,感到非常高興。其中一位學生更是金斯伯里指定的課堂小助手。
聖達彌盎學校有304位學生。芝加哥的公立學校因為疫情,需要遙距學習,但在芝加哥總教區的天主教學校,實施防疫措施後,選擇繼續面授課堂。可是,由於芝加哥地區疫情惡化,當中約兩成天主教學校將在今個月,暫時改為遙距學習。聖達彌盎學校則有39位學生選擇遙距學習,他們也可以透過視像課堂學習手語。
疫情持續令很多傳統活動需要取消,金斯伯里認為在聖誕時期,學生開創了新出路:「他們有如此的力量和熱忱,我覺得這些小孩是英雄。」
來源:NC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