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狄素珊修女安息主懷 畢生服務澳門弱勢婦女

(本報訊)善牧會狄素珊修女(Sister Juliana Susanne Devoy, RGS)上週中風昏迷,延至週一(14日)早上在仁伯爵綜合醫院安詳離世,享年83歲。狄修女生前致力爭取及保護婦女權益,更為澳門《家暴法》立法工作、打擊人口販賣付出而努力,畢生為弱勢婦女權益奉獻。

狄修女於1937年2月7日出生在美國,家中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狄修女自小就希望成為修女,高中畢業後,於1954年9月12日在美國洛杉機加入了善牧會,並於大學修讀社會工作及社會學,又於1957年4月23日同一地點宣發初願。1960年10月20日在法國善牧總院矢發永願。

成為修女後,狄修女一直很渴望到中國服務,直至1963年她被派往香港為青少女提供服務,在港其間她曾擔任修會省長,負責韓國、緬甸、泰國等地區的服務,隨後於1988年被調派到澳門服務至今。

狄修女最初到澳門時擔任澳門善牧會修院院長,在任期間,她發現善牧會在澳門開辦的「花地瑪女生宿舍」服務已經不適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反而處於危機狀態下的婦女及其子女極需要關顧,經過與省長及林家駿主教商討後,決定把女生宿舍服務改為婦女庇護服務,於1990零年正式成立了本澳首間專門幫助未婚媽媽、家暴受害婦女及處於困境的婦女及其子女的庇護院舍——善牧中心,服務至今已30年。

圖片:陳顯耀攝

其後狄修女看見了單親家庭中的婦女及孩子的需要,並計劃把服務拓展,於1998年開設了善牧會婦女互助中心。一直以來,狄修女一直致力提倡保障婦女及兒童權益,關注家庭暴力、人口販賣、兒童領養等議題。近年狄修女致力推動領養兒童服務,希望改變澳門人對領養的觀念。

除善牧中心外,狄修女在1988年至1998年期間,更擔任美滿家庭協進會秘書長。

2014年,當時澳門社會對《家暴法》立法取向陷入分歧,年屆76歲高齡的狄修女仍隻身遠赴瑞士日內瓦,在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力公約委員會」上發言,重申《家暴法》列為公罪的重要性。其後,特區政府終於將原擬列半公罪的家暴改為公罪,並於2016年通過《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狄修女成為《家暴法》立法工程上的重要人物。

多年來為澳門社會服務不遺餘力,她分別於1997年獲得澳葡政府頒發賈梅士日紀念徽章,及2012年獲得澳門特別行政區頒發仁愛功績勳章。

圖片:陳顯耀攝

精神與愛永存澳門

狄修女的離開為不少人感到可惜,她無私的服務精神令不少婦女孩女受惠外,公義仁愛精神更在澳門永存。善牧會中心主任黎彩燕接受本報訪問時,指自己與狄修女認識逾30年,形容與修女之間的關係十分奇妙,「由僱主僱員的關係,而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更猶如一對母女。在過去的30年裡,從修女身上完全看到無私奉獻的精神,款待每一個人,視每個人為貴賓。」

黎姑娘指出,修女亦十分細心,她富有的經驗便得知求助者的需要,更會主動地盡力解決求助婦女的困難:「善牧會不算是資源很多的組織,但也會盡所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不少求助者即使搬離宿舍,但也會不時探望修女,因為善牧會不如一般的社會服務機構,規範較小,但關係卻更緊密,就有如一個家庭般。修女知道,求助者最需要的,是一份不能衡量的愛。」

圖片:陳顯耀攝

黎姑娘又說,狄修女臨離世前亦心懷無比的奉獻精神:「亦因為這份愛,她中風前其實也到監獄探望一位外籍女囚犯,希望她出獄、返回本國後能重新開始,並為這女囚聯絡當地的善牧會修女,期望日後能幫助她重返社會。她這份服務與愛人的精神令人感動,她的離世是一個可惜和損失,但我深信她的精神與靈魂會一直守護着我們。」

社工學者何穎賢接受澳廣視英文電視訪問時,形容修女是一位充滿愛心和良善的鬥士,「她提倡許多非暴力的溝通,特別在與家暴受害者擁有許多經驗。我認為,作為一名社工學者、傳教士、修女,她十分『貼地』,她的位置無人能取代,但其他人能延續她無私的服務精神。」

澳門明愛潘志明總幹事接受訪問時亦說,「我們十分幸運,能有一位來自外國的傳教士,多年來無私地為澳門付出。我們一定會懷念她。從修女身上,即使多細微的工作,只要集合各人的付出,都能將事情成就。」

來源:善牧會婦女互助中心

【公開弔唁時間】

[時段一]
日期:12月22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4時至7時
地點:天主教殯儀館

[時段二]
日期:12月23日(星期三)
時間:早上10時半至11時
地點:聖彌額爾小堂(舊西洋墳場)

【守靈彌撒】(中文)
日期:12月22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8時
地點:望德聖母堂,由李斌生主教主禮

【安息彌撒】(中文)
日期:12月23日(星期三)
時間:早上11時
地點:聖彌額爾小堂(舊西洋墳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