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shua Un
有一晚無意中看到一個短片是關於一位Youtuber從文學修辭的角度去理解《Shall we talk》這首歌曲。其中,他提出一個觀點:「整一首歌以『喝湯』作為主線,分別以歌詞——『寧願在公園躲藏不想喝湯』、『情人在分手邊緣只敢喝湯』、『孩兒在公司很忙不需喝湯』——刻畫出三副畫面:兒時的叛逆、與情人相處的爭執和長大後在社會上的拼搏。因為階段的逼迫,人都逃避喝湯。」他繼續指出,南方人的湯和其他地方的湯是截然不同的。南方人煲湯用許多「料」,需要煲很長時間,確實與普通的生滾湯差很遠。從而帶出最主要的訊息是,湯代表着愛,煲湯的人花很多心機去準備,是因為她(通常女性特別會煲湯)愛那位喝湯的人。
不知道在這段時間大家多不多喝湯呢?從兒時起,媽媽一直會煲湯給我喝。出來工作後,也有一位姨姨每日煲湯給我喝。還記得疫情開始的時候,有好幾天未喝到她的湯水,覺得有點兒不舒服。這不舒服的感覺或許真是身體缺少了湯水的滋潤,亦可能是想念那份關懷,那份被愛的感覺。我們時常會覺得被關懷、被愛是理所當然的,卻沒有看到煲湯的人的心思,也偏偏要到看似失去的時候才懂珍惜。呵!記得……她煲的湯不是在茶餐廳食常餐跟的一碗例湯,而是一份愛。但有趣的是,我從來都沒有要求過她煲甚麼湯給我喝,而是自覺地端上台就會喝。細心想一想,難道天主的愛不也是如此嗎?
就如姨姨煲湯給我喝一樣,我不過問也不要求,只會喝。若我們渴求天主的愛的時候,難道我們不也是這樣無限地接受祂的愛嗎?。但最可惜的是,我們因很多理由和藉口,就像歌詞裡面提到的那三句,選擇不情願地或不去喝湯。因為我們以自己的作為去要求天主去煲湯,若湯不合你的期望,你就選擇不喝。試問:人又怎能限制天主要怎樣愛人呢?保祿說:「既然是出於恩寵,就不是出於作為,不然,恩寵就不算為恩寵了。」若煲湯給我的姨姨對我說:這對你身體好,喝吧。我喝。不是因為我知道這湯裡面有甚麼材料,也不是因為她煲到了一碗我想喝的湯。而是單純地,我感受到她的愛,我相信她的湯定是好的。難道我們不是這樣去依靠天主嗎?既然是出於愛而煲的湯,你還需要加其他的調味品嗎?
在一餐飯之中,湯未必是「主角」。它成爲不了主角,不是它不重要,而是人很難發覺它的重要。天主的愛究竟是甚麽呢?我怎樣知道呢?究竟我是把它當作一碗可有可無的例湯還是一碗滋潤身心的老火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