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偉源、吳志濠
近年,很多「90後」的朋友們陸陸續續成家立室了。至於生了小孩的暫時不多,大多都正在計劃或沒有打算生育。正如我在第一篇說過,這個轉變真的很大。聖若瑟成家立室後的轉變也不例外:他婚後不久就要穿洲過省、徒步回本鄉白冷作「人口登記」。事情本身並不難,但難就難在他要攜帶「大肚婆」上路,肚內的天主子還有可能隨時出生。直到耶穌出生後,很多事情為聖若瑟而言更是身不由己:一下子要移民埃及(還要在半夜立即起行,你叫他如何說服太太跟他「走佬」呢?)一下子又要移民到一個叫納匝勒的窮村莊,種種事件真教人無奈!因此,有時我真的不得不佩服大聖若瑟!究竟聖若瑟有甚麼個人之處使天主揀選他作天主子的父親呢?
朋友說:「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寫的『救主的監護人勸諭』之中提到,耶穌是在若瑟的監護下成長,而若瑟是有養育耶穌的重大任務的。除了要照顧起居飲食外,還要教育耶穌遵守律法,並傳給他手藝,盡到一位父親應有的責任。簡言之,若瑟個人之處之一,就是做好父親的工作(fathering), 亦即所謂的『父職』。」
我對「父職」這詞彙確實有點陌生。近年來,社會上舉辦很多有關家庭教育的活動及講座,但當中卻比較少有專注講論父職的主題。我好奇,其實,父職只是講求男女平等、夫妻間要平分育兒責任及家務下的產物嗎?怎樣才算是做好父親的職責呢?
朋友回應:「外國已有不少文獻說明父親與母親對於兒童發展的互補性,例如:父親更能引領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發揮主動性,同時去探索、把握機會、克服障礙、無畏無懼地走向世界、並敢於獨立生存。至於怎樣做好這份『工』呢,或者我先跟你分享一些概念性的『父職』工作,讓你將來在育兒工作上不會因為要見招拆招而迷失方向。」
「你說『虎職』還是『苦職』?」快說來聽聽。
Tío說起理論來:「是虎還是苦,就要看你心態。而我說的『傳承創新的父職概念(Generative Fathering)』是源於心理社會發展論,論述了甚麼是令人滿意的父職概念。 這些父職按子女七個成長發展階段中的需求來區分。
當子女處於嬰兒期階段,基於人類求生的本能及嬰兒自知脆弱的關係,安全感對他們來說極其重要。這時父親要善盡人倫的天職,承諾給孩子幸福,持續的、細心的參與育兒的工作。哪怕在這個階段,特別對於新手父親來說,可能會是一場惡夢!」
在這階段,可以發夢已經很好了吧。我在電視劇中時常見到,新手父親要在半夜起身幫嬰兒換尿片、餵奶等等,所以經常「無覺好訓」。不過,嬰兒期很快就過去,惡夢只是一會兒吧。
Tío續說:「是的,但對當事人來說,這樣的翻轉生活也實在太瘋狂了。幸好到了幼兒期就好多了。可是這時父母可能會有另一種『頭痛』,因為幼兒會對周遭環境充滿好奇心,他們需要藉着觸碰東西來探索這個陌生世界的機會。對於自己心愛的物品可能會被摔壞,父親需要以一顆奉獻的心給孩子。同時,在孩子探索過程中,父親還需要多製造機會,讓子女獲得成功感。」
以上階段的這些特質如何在聖若瑟身上彰顯呢?聖施禮華說他是「與耶穌親密過往的天主忠僕」(《基督剛經過》,第56點)。「天主忠僕」一詞反映他堅持不懈、忠實、貫徹天主命令的一面(參閱《基督剛經過》,第39點)。所以,我認為,這個性有助他善盡人倫的天職,能夠對家人和小孩作出承諾,給予他們安全感。我最近發現,父母為了陪伴小孩的成長,經常獻出時間作他們不想作的事情。這就是作為父母的克己了。那麼幼兒再長大一點,又有甚麼「頭痛」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