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子汶
四旬期後的首主日,為澳門教友可說是特別重要的日子,因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苦難善耶穌(大耶穌)聖像出遊的日子。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為了教友及其他澳門民眾福祉,教區宣布取消今年的「大耶穌」聖像出遊,這為不少澳門熱心教友是一大可惜。
出遊取消,但敬禮仍在。信友仍能透過網上直播,分別參與苦難善耶穌的九日及當日敬禮。上週六(29日)傍晚六時,先於崗頂聖奧斯定堂舉行葡文敬禮和提前主日彌撒,及後再開始中文敬禮。
禮儀由劉炎新神父帶領,劉偉傑神父講道。劉偉傑神父於講道中指,當默想耶穌苦難時,必須反省天主降生成人的奧蹟:「因為若祂不是人的話,便無苦難可言。天主何來有苦難?祂是全善、全美,根本不可能說祂受苦受難,這並不合理,只是因為天主成為了人,才會有苦難可言。即是說,談到苦難善耶穌,便一定要談到人。若我們認真反省自己的話,其實都可以從反省人生中,達到認識耶穌這個目標。」
劉神父提到,我們每人都有一個使命,而使命就是發掘我們生命意義的動力,並堅守我們要有愛心地為他人服務的這個使命。從此,他引到耶穌基督生命的使命,就是「犧牲自己,讓他人能夠得救、能夠成聖。」
他續指,我們活動着,已象徵我們的性命一直在此,我們能與耶穌一起保存着性命,已是一件值得感恩之事:「當我們能發揮生命的意義時,我們亦是尊重生命該有的意義,與耶穌一樣,我們不能枉費耶穌生命的價值。當一領洗成為教友時,我們需要與耶穌一起結合。」他建議教友在敬禮苦難善耶穌時,要特別默想耶穌的苦楚,以及祂生命的意義。
第二天的敬禮中,同樣由劉炎新神父帶領進行苦路善工。與去年一樣,合共設有苦路七處,每一處都誦念苦路經文;亦有飾演聖婦韋洛尼加的少女詠唱哀歌。劉偉傑神父繼續帶領默想,他回顧前一晚所提到的「人有三命」。他指出,我們在反省自己這三命時,需要從人類的誕生、成長中開始,才會發現生命是有一個精神價值,及後才發現我們需要確立一個使命。
劉神父強調,使命就是要幫助人得永生:「主耶穌基督在升天之前,給予門徒的使命就是:『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揚福音。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付洗。』付洗,永生,盼望;這個使命與傳教的幅度,就是主耶穌基督降生成人、以及在升天前,所給予我們的。」
耶穌基督為了實行自己降生成人的使命,選擇了苦難、痛苦、侮辱的方式:「因為他有血有肉、能行能走,所以能受苦……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不會受血肉苦難這些條件所限制。」
「我們再看看主耶穌基督,他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幾個地方,甚至他只是生活在一個殖民地,他本身是天主子、在世上已是一個殖民地。」在俗世的眼光、現今的社會價值來看,耶穌基督猶如普通人一般,遭門徒出賣,「但他已覺得死而無憾。祂的價值、祂生命的發揮,並沒有介懷於血肉之軀這條件所限。」
劉神父進而解釋人類的苦難,「為何天主造人,甚至天主成為了人,會給我們有苦難的性命?為何讓我們有苦楚感覺的生命?我們要轉過來看,是因為有使命在此。我們有苦難、有苦楚,但歸根究底,因為主耶穌有一份苦心在此,就是藉着祂自己的榜樣告訴我們:『捱過這些便達彼岸』,能獲得考驗過後的榮冠。」
四旬期苦難的默想,在拜苦路、在守齋克己祈禱中,我們並不只是陪着耶穌走苦路,而是我們要打開我們的心,去參透耶穌的苦心:「耶穌的苦心是甚麼?就是讓耶穌有機會陪我去背起我們的十字架,一起度過我們自己的苦楚。給耶穌一個機會,去幫助我們背這個十字架。」
最後,劉神父引述教宗方濟各為去年十月的特殊傳教月的一句話:「教宗並非說我們領洗後便是傳教士,而是『我們就是傳教』。我們整個人從頭到尾、由內至外,就是傳教;即使我保持靜默,也是在傳教當中。因為,我們領洗後的本質與使命,理應滲透出我們有一份傳教的氣質。」
後記
本年的四旬期,好像失去了許多東西:沒有聖灰可領,沒有「大耶穌」聖像出遊;較早前,聖堂亦不能進,聖體不能領,連告解聖事也沒有。但我們有的,就是邀請耶穌的痛苦到我們心中,讓我們透過痛苦,學習與耶穌一起聖化的使命。
出遊沒有了,但今年伴着疫情的「大耶穌」敬禮卻提醒了我們,我們很可能一直都理所當然耶穌在聖堂等待我們的日子、習慣了實領聖體的感覺,而忘記聖事所帶來的恩寵。
下星期本澳各聖堂將陸續開放,讓我們珍惜四旬期餘下的日子,主動到聖堂與耶穌交談,並透過妥善領受聖事,活出天主賜予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