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現代人流行講究理性,但高舉理性的人一般會覺得在人生中遇事要祈求上主是相當困難。對他們來說,朝拜天主,事事感恩,反而容易,因為承認(1)生命是個恩典和(2)世上有個超性的存在——我們稱祂為天主——是理性容易信服的事。但要求這個超性的存在來解決我們的日常事務,就似乎是太天真,甚至不應該,因為這樣好似把這個超越人類的存在拉得太接近人。然而,祂那維持一切存在的天主,難道不也會支持我們安然渡過一切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嗎?還是我們所認識到那些物理學上的、心理學上的、經濟學上的,以及社會學上的法則真的是如此包羅萬有,以致連容納天主的些微空間也沒有?難道這些法則不是祂無時無刻維持我們的存在的奧蹟的一部分嗎?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今天我們談論三段論證的第二法則。 第二法則。(二)前提內不週延(即特稱)的名詞,不能在結論中變為週延(全稱)。看不明白?其實它不難被明白的。 例如,如果我們在前提中談論「一些狗」,在結論我們不能談論「所有狗」。在日常的用語,這被稱爲「輕率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在技術層面,它稱為小詞不當的謬誤和大詞不當的謬誤。那到底我們跌進了那一種謬誤呢?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在今天的時代中,談論苦修、克修的必要性,往往會被認為是過時的,是中世紀的事情。恕我直言,我堅信在一個消費主義作主導和相當舒適的生活裡,是會導致一個非常平庸的基督徒生活。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棄絕自己的克修生活,透過守齋、十字架和祈禱,過一個脫離世俗和簡單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