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聖瑪沙利羅學校致力發展「英語教學」及建設校園「思考習性」

(本報訊)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多年來一直鼓勵老師致力發展英語教學,讓學生能夠在聆聽、說話、閲讀和寫作四個語文學習能力上順利發展。為此,聖瑪沙利羅學校在12月5和6日的英文教學示範課堂上成功地展示出如何設計校本課程並安排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好使學生能夠在短短的一堂時間內,在聽、說、讀、寫四方面都獲得均????發展的機會。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拼音遊戲(Phonics Games),認識閲讀入門的常用字(Dolch Sight Words),熱烈回答老師的提問,靜心聆聽老師分享故事,以小組形式演繹廣播劇,從閲讀中學習純正的英文句式及生字新詞。從幼稚園至六年級,老師們皆採用全英語授課,孩子們卻不是害怕說英語,而是全程投入趣味性的英語活動,樂在其中,學習時秩序良好,師生關係顯得特別和諧共融。因此來自教青局的職務主管和同工也十分驚訝,對於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的幼稚園和小學而言,這樣充實和精彩的英文課堂真是絕少見到,還建議把當日的錄影公諸澳門學界,好能展示英文老師在課程上的改革和課堂教學上的突破。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課程設計的專家區健美博士作為該校的英文課程指導,她指出理想的語文學習環境應該讓年幼的學生在聽(Phonemic and Phonological Awareness)和説(Verbal Communication)方面先發展,再逐漸加入和老師一起閲讀故事(Shared Reading)和認識常用字(Sight Word Recognition),鞏固其自讀能力(Independent Reading);繼而讓其掌握到拼寫(Phonographic)和創作不同文體(Creative Writing)的技能。但由於目前市面上的課本多以教授文法(Grammar)為大前提,令學生於十五年免費教育中欠缺機會發展聆聽能力,說流利英語的能力,愛上閲讀和書寫合適的字、詞、句、段、文章來表達意見的能力。這種單用程式而沒有閲讀篇章去顯示文法的正常應用絕對不利於發展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SL)的聽、說、讀、寫能力,強記生字和文法程式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自信,繼而放棄。

欣喜該校的老師有決心把學習英語的「工具」交到學生手中。說到底,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區博士認為有系統地教授拼音(Phonics)的44個語音(Phonemes)和220個常用字(Dolch Sight Words),每天祇要六分鐘,不到兩年學生便能掌握到自學英文的門路。其次,千萬不要小看每天一同朗讀(Shared Reading)的重要,每堂課珍貴的九分鐘閱讀時光相比平常的40分鐘文法和句式背誦效果可謂大百倍之多。

聖瑪沙利羅學校的老師在校長楊白燕修女的領導下,對於教育孩子特具前瞻性,除了認真改進英語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外,更致力於建設校園內的「思考習性」。區健美博士曾於去年介紹過由哈佛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研發的「十六個思維習性」Habits of Mind,本學年老師就能繼續集思廣益,研究和實施如何有系統地將優良的思維習慣體驗在校園生活和學習上。隨着澳門的急速進步和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的課程和教育模式有必要配合社會的步伐,而教育的成功與否,就視乎老師是否願意踏出平日的舒適領域(Comfort Zone)。

該校是次校本教師培訓於英語教學及品德教育方面得到令人鼓舞的成效,特別感謝教育發展基金的資助和大力支援,以及區健美博士的悉心指導和鼓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