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冊封十位新聖人「聖德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愛與服務他人」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15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大典,冊封一共十位新聖人,分別是:荷蘭記者布蘭茲馬(Tito Brandsma)神父;印度平信徒拉匝祿,人稱「天主的助佑」(Devasahayam Lazzaro);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Cesare de Bus)神父;貧窮姐妹會和聖家兄弟會的創始人帕拉佐洛(Luigi Maria Palazzolo)神父;聖召會和聖召修女會創始人魯索利洛(Giustino Maria Russolillo)神父;在撒哈拉地區傳教的法國籍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神父;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創始人里維耶(Maria Rivier)修女;露德無玷聖母嘉布遣修女會創始人桑托卡納萊(Maria di Gesù Santocanale)修女;意大利洛阿諾嘉布遣第三會創始人魯巴托(Maria Francesca di Gesù Rubatto)修女;以及聖家小姐妹會共同創始人曼托瓦尼(Maria Domenica Mantovani)修女。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在《速食神學》第114篇中,我們談論過每一件聖事由能夠觀察、看見、觸摸和聽到的標記所組成。 我們也說過這些標記對聖事尤其重要,因為如果缺乏其中一項,聖事就會無效。傳統上,每一件聖事中的標記的分類如下:
文:Nicolau 容格心理學帶有宗教及靈性的向度,他認為,對死亡的覺醒是中年時期一個必要而艱鉅的任務。同時,中年人是需要更多關注自己的家庭關係、靈性上的發展或其他更富有人文價值的事情上。他也指出心理學發展的目標其實就是真我的實現(亦即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有宗教學者認為,真我就是我們心靈深處的天主。換言之,若果找到天主,就可以完成個體化過程,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