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敬之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及認可督導
要小心:人對人不要以惡報惡,卻要時常彼此勉勵,互相善待,且善待一切人。(得撒洛尼前書5:15)
丈夫對治療師投訴說:「我這個老婆的脾氣臭死了!這是她的性格問題,沒得救了。」
我說:「我不相信性格的。」
丈夫一面錯愕地吐了一個字:「吓……所有人都說她性格有問題。」
我微笑了一下,說:「可能我的語氣太強。 或者,我可以說:除了性格外,還有其他原因令她發脾氣吧。你看,她現在不是很安靜的坐在你身旁聽你說話嗎?」
丈夫看了太太一眼,說:「在家裡,她有另一個面孔,你不知道她有多使人難受!」
我說:「你可以給我一些例子嗎?」
丈夫說:「太多了。例如星期天,大家難得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她每每以一句喝罵開始這一天,就是:『喂,你們幾個睡夠沒有?還要睡到幾時才願意起床?!』本來美好的一天,就給她罵醒了,你可知道有多掃興……」
太太此刻按不住了,打斷丈夫的說話,說:「你居然夠膽提這件事!那次我為甚麼那麼動氣呀?我們不是早已經說好,大家早上十點鐘起床,吃過早餐後一起出門去探望我的父母,因為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見過他們的孫子女了。然後急急趕回家,兩個孩子有很多功課未做完。還有,他們要測驗了,要溫習了……你除了打機外,對這些家庭事,你到底知道有幾多? 我那天一早煮好早餐,三催四請,你們就是懶床,你就是始作俑者!你可知道我發脾氣時是幾點呀?吓,下午兩點啦!真是佛都有火!」
太太轉向我說:「梁先生,你說我罵他有沒有道理?你說我該不該發脾氣?他該不該受罵?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他有問題?你說句公道說話吧……」
* * * * *
作為治療師,我經常被來訪的夫婦或家庭要求推上一個判官的位置,審定誰對誰錯、抓出罪魁禍首、然後把他好好的修理一頓。若然被認定的攪事者肯乖乖受教,痛改前非,那就全家得救。
如果我們太注重「一個人」的問題和特質,再加上想快速地解決「一個人」的問題,例如不上學、吸毒、情緒病等,我們就未必能夠看清表徵問題的背景和來龍去脈。
顧名思義,婚姻及家庭治療以「婚姻」和「家庭」為治療單位。家庭治療不是一套技巧,卻是採用系統思維為基礎的一種視角。因此,眼前的丈夫或太太都不是我的案主,而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我要試圖改變的,不是他們個人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等個人特質,而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互動 和情境,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心理、情感、信仰、價值觀等不同面貌。他們的婚姻更不是抽空存在的,它必然受到它身處的社區、地理位置、文化、歷史、政治環境等因素所影響。在香港,樓價高企和教養子女是婚姻家庭面對的實際問題;為天主教夫婦和家庭來說,信仰更是不可不提的元素。
所以,我們的首要工作不是「動手」、「解決問題」,而是做評估、嘗試認識和了解來訪者。他們不只是獨立的個體,也是跟其他人有連繫的夫婦、家庭成員。 因為每一個人同時間都生活在很多不同的關係和情境中,所以每一個可以有不同的身份、面貌、情感和表現。
然而,如果要慢下來,保持冷靜、做評估、不解決問題的話,我們治療師就先要頂住壓力,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令我們可以堅持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跟隨來訪的夫婦或家庭的要求和做法,我們自己、來訪者和他們的家庭都不會有出路,卻只會帶來互相埋怨和指責的困局。當我不跟隨來訪者的心意走時,他們當然不會滿意和高興,我們也會陷入極度困難的位置,甚至各方都不討好,可能成為發洩和針對的對象。
在文首的例子中,丈夫和太太的信念、價值觀、優次排序、財政和身體狀況、教養子女的理念和方式、夫婦的婚姻關係和互動模式、姻親關係、權力分佈、子女的學業和生活細節、老人家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夫婦兩人跟原生家庭的關係等等都是評估的範圍。
如何實際地促進一個家庭改變?那先讓我們從認識有關家庭的一些重要概念開始。如果我們不認識家庭,家庭治療就無從說起了。但最基本的原則是:先慢下來,做全面和客觀的評估,認清打斷人與人之間的惡性互動循環,讓每一個人各自負上自己的責任,由自己開始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