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八主日
今天的福音選讀,是耶穌在《路》中的〈平地聖訓〉的結束。從形式看來,這並似是一次講道的結束,反而更像是一系列語錄結集。然而,細看之下,我們仍能發現,是有一條主線貫穿這些語句的:「師徒」的主題。
這主題以兩個層次在這些語句中。首先,是耶穌直接點評了師徒關係:「徒弟不會勝過師父」。但這裏的「徒弟」並不專指門徒們或宗徒們,這裏的「師父」所指的也不是耶穌。這點從上文可理可知,尤其上句:「盲人豈能給盲人帶路?」。而且,在「即使〔徒弟〕學到十足,也只能和師父看齊」中,耶穌顯然暗指句中「師父」的「十足」也不外如是。因此,我認為,這裏指的並不是耶穌自己與祂門徒之間的關係,而是一般的師徒關係。
接著,耶穌以比喻的形式來說明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做人態度:「平生〔有作:時〕只會量人短,何不回頭把自量」(《增廣賢文》296)。當然,耶穌把對比加強了許多:別人眼中的細屑,我們看得比木樑更大;自己眼內的木樑,我們卻看得比木屑還細小。耶穌嚴厲批評這種「待己以寬,律人以嚴」這態度。
只要我們還記得這幾個主日以來我們所聽過的耶穌的〈平地聖訓〉之前的部分的話,就會發現耶穌希望我們做到的是完全相反的態度,即:律己以嚴,但待人以寬。仇恨我們的人,我們不可苛待;得罪我們的人,我們不應報還;欠債不還的人,我們不予追究。這看起來很不合情理,但這就是《路》中耶穌「對你們這些留心聆聽」(vobis qui auditis)的人所說的。
當然,面對自身的軟弱和過去的包袱殊不容易,但這是此世生活所難免的,教會也不例外。然而,教宗方濟各在上週於梵蒂岡舉行的峰會,卻為我們作了最好的示範。處理軟弱和包袱,最有效的方法並不是逃避問題或者無視問題的存在。相反,我們應真誠面對問題,並在上主的帶領和弟兄姊妹同心協力的探討之中尋找解決的方法,並貫徹實行。這樣,我們才不會成為耶穌口中的「假善人」。
的確,正如保祿所言,在基督徒身上,「聖經所記載的話就應驗了:『死亡在勝利中被吞滅了!……死亡,你的荊棘在哪裏?』」。他接著寫道:「死亡的刺就是罪惡」。既然我們已藉基督的犧牲而克勝罪惡;那麼在我們之內,就已藏有實行耶穌教導的力量,我們視力模糊的心目就已被開啟。我們既已不再是盲人,就應勇敢地張開雙眼,看清自己眼中的樑木,並鼓起勇氣面對它,嘗試把它拔出來。這過程中也許會有痛楚,甚或會有所擦傷,但誠如保祿在讀經二結束時對格林多城信徒的勸勉:「我們要感謝天主,因為祂恩賜我們藉著我主耶穌基督而獲得勝利」。承襲了厄瑪奴爾(=上主與我們同在)的耶穌,斷不會留下我們,任由我們自己孤軍作戰,獨自面對難關。
回到《路》中耶穌的〈平地聖訓〉。祂接著說:「好樹不會結壞果子,壞樹也不能結好果子」。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從一個人所做的事來判斷一個人好壞。單憑外表或風評,都不足為信。但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卻始終騙不了人。一個人的真面目,也許短時間內可以欺瞞世人。但俗語說得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假以時日,而專注看一個人的作為,就是看清一個人的明鏡。
不過,耶穌看重的,不只是樹會結甚麼果實。畢竟,結果與否,也都是外在的,會受各種環境際遇或能力所限。或者,有些結實,看上去真的是無懈可擊。然而,誠如耶穌在《路》後來會說的:「你們在人前自充義人,但是,天主知道你們的心,因為在人前是崇高的事,在天主前卻是可憎的」(16:15)。耶穌看重的,始終是人的心思念慮。所以,耶穌在〈平地聖訓〉的最後提醒我們:「口中所透露的,無非是埋藏於心底的」。【順帶一提,留心細讀《路》的話,會發現耶穌總會看穿一個人的外在作為(甚至花言巧語),從而得悉他內心真正的思慮】。
的確,有些人的確很懂得在人前人後包裝自己,但聖經的智慧則認為,一如「篩子篩東西,總會留下一些碎屑」,同樣「一個人在言談間,也總會流露出其缺點」。然而,禮儀並不是要我們學習如何去更好地掩藏自己。相反,正因為「一個人的心志如何,也可由他的談吐中看出」。所以,我們要努力,是如何師法基督,修正自己的心志。正如我們不是要學會如何把已腐壞的果實粉飾噴蠟,而是要學習如何好好栽培一顆樹。
今天禮儀讓我們聽到的,以及較早前已聽過的耶穌的整篇〈平地聖訓〉,實行起來確實是個挑戰。但在禮儀略去的結語中,耶穌再一次反問那些「留心聽祂」的人說:「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而不行我所吩咐的呢?」(46節)。那麼,就讓我們以言以行,「將生命的話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