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敬之
教會願意以謙遜之情和同理心接觸家庭,並「陪伴每一個家庭,好讓他們尋找最好的方法,克服他們遇到的 各種困難。」只透過大型牧民活動表達籠統 的關心是不夠的。(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勸諭第200段)
於2017年,我有幸曾與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及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辦公室助理主任陳思穎小姐合作,分別主持了三堂的「愛的喜樂勸諭︰論家庭之愛」講座。
每次完成講座後,我都會問自己:「這些大原則、大道理,誰不會說?聽眾會滿意這些大教訓嗎?他們會否投訴說:『我們每天都在打仗開火呀!我要的是你告訴我怎麼做,講一些實戰技巧,必勝秘笈!花了時間只聽到這等充滿空言的所謂培訓,簡單浪費時間!』?」
以上的疑問出自我多年來主持婚姻家庭培訓時經常遇到的情況:一般講座或培訓活動都注重講求方法和技巧,很多參加者也抱著短時間學一招半式的必殺技,速戰速決地解決問題。基本上,很多人相信要解決問題,先要解決一些「人」!所以,活動大多數的參加者想學如何解決一個或一些人吧。
另一方面,很多培訓卻只講理論、原則、人生大道理,使人覺得離地、不切實際。
不管培訓的主題、內容及形式如何,如果培訓只是一次過或短期性的活動,效果都不會太大。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和背景、每個人帶著不同的故事和期望參加培訓活動,因此,一次過或短期性的活動怎可能回應、甚或滿足每一個參加者的需求呢?更重要的一點是活動結束後沒有跟進,沒有練習和督導的機會。所以很多時候,培訓活動成為「講者有自己講、聽者有自己聽」、台上台下兩方都失敗的局面。
不論任何種族、文化、信仰或階層等變數,為所有人來說,婚姻、家庭和親密關係都是一生的旅程。要抵達目標和享受沿途風景,就需要有地圖(理論)、裝備(知識)、技能(訓練)、同行者(團體和支援系統)、領隊(老師、教練、督導)等元素,而最重要是實實在在的持續練習(培訓)和一步一步向目的地走下去(臨床經驗)。
當然,作為天主教徒,信仰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基督才是我們的起點、領路人、陪伴和終向。
有見及此,在上述的講座後,我重新整理一些曾在網上平台發表的文章,希望透過這個專欄能詳細地兼顧婚姻、家庭和親密關係各方面的元素,包括理論、個案分析及信仰,嘗試讓讀者更能掌握如何建立及經營一段關係、一段婚姻、一個家庭和一份信仰。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單獨一個存在和生活,他/她必然跟另外一個人或更多的人、事、物建立關係和互動。因此,首兩期的主要內容會簡介婚姻及家庭治療的主要概念和婚姻及家庭中常見的互動模式,共分十五篇刊登。
期望短短的文章,引來讀者對婚姻及家庭關係,尤其是公教婚姻及家庭關係的關注、以依賴天主之心,跟隨聖神的引導,學習基督的愛情,在日常生活中宣揚福音,為主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