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3:15-16)「答覆」一詞在希臘原文為 “apologia”,意謂「法庭上的辯護演說」。因此,「護教學」就是辯護一個人的信念。
再者,注意,聖伯多祿說眾人會「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理由」在希臘原文為“logos”,意謂「(聖)言」(可以參考若望福音1:1)或「理由」、「說明」、「解釋」。因此,我們的答覆,不是通過暴力的手段,而是透過推理。聖伯多祿續說:「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所以,我們的答覆必須是理性的,溫和的和恭敬的解釋。我們可以說,護教學要求我們實踐智慧(聖神七恩之首——見依11:2-3)和愛德(超性之德中最重要的德行——見格前13:13)。相當具有挑戰性,不是嗎?
「護教學」為何及何時開始?
杜勒斯(Avery Dulles)樞機在其一書 History of Apologetics 中, 解釋說,在教會的最初幾十年直至公元125年,宗徒後期教父(這批人親身認識宗徒們:教宗克雷孟、依納爵安提約、波利卡普斯和其他)專注於 「建立基督徒團體的信仰和秩序,而不是意圖展示基督徒信仰的可信性。」杜勒斯樞機說,在公元125年後,辯護信仰的著作開始出現,為的是應對四類人士:受過教育的皈依者,他們尋求對信仰的理性解釋;攻擊信仰的哲學家;逼害基督徒的君皇;教會以外的猶太人,他們誹謗基督徒或把他們帶到當局質詢。基督徒認為有必要表明他們的信仰是合理的和可信的。
從那時起,基督宗教思想家和神學家必須對幾個世紀以來的不同挑戰提供辯護,尤其是在第7世紀的伊斯蘭教,16世紀的誓反運動,17世紀的理性主義,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它們對現在的影響。
「護教學」現在是「基本神學」中被研究的一部分,其中還包括對信仰和啟示的研究。
甚麼是「護教學」的基本問題?
「護教學」嘗試「作出辯護」並回答以下三條主要問題:
(1)我為甚麼必須信奉任何宗教信仰?
(2)我為甚麼要成為基督徒?
(3)我為甚麼要成為天主教徒?
因此,這三條問題需要三組的證明或論證:
(1)宗教論證:通常研究宗教和探討為甚麼相信天主的存在是合理的和理性的。
(2)基督宗教論證:研究天主在耶穌基督的位格身上啟示自己的說法,祂和人說話,並建立了一個宗教(啟示的宗教)。
(3)天主教論證:研究基督建立天主教會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