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ara Hatcher /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安德魯依芬格(Andrew Infanger)分享他司鐸聖召的歷程。 他每個主日參加彌撒,在一間教區學校讀書,用了幾個暑假參加由本篤會修士舉辦的暑假生活營。最後,他在一間規範較小的天主教大學完成學士學位。 他從未考慮過自己會成為基督徒的模範,或虔誠得足以成為司祭的一員。他有其他的在職計劃,「有時候,我在想自己是最後一名你認為會是神父的那位。」 然而,安德魯執事還有不足兩個月便接受司鐸聖秩聖事。他坐在聖方濟各沙雷氏修院,穿着黑袍;在他旁邊的,是他的父親彼得依芬格(Peter Infanger)。他們在談話時,不時向着對方微笑;當一人說話時停了一會兒,另一人會代為完成句子。明顯地,二人的關係十分要好。
Month: September 2018
大堂慶祝主保瞻禮 李主教:要讓天主與我們同行
(本報訊)聖母誕辰主教座堂9月8日慶祝堂慶,當日下午6時舉行主保瞻禮大禮彌撒,並頒賜宗座全大赦,由李斌生主教主持,彌撒中亦有12名青年領受堅振聖事。 李主教於講道中提到,從當日讀經與福音知道人類歷史的族譜,而族譜中除了有聖人外,當中亦有罪人,而且是不斷地重複,直至世界的終結,但天主仍賜下自己的聖子,好能經常與我們同在:「在我們人類歷史中,天主與我們同在,在我們中間,天主與人類一起……我們並非孤單地走。」
教會記者培育研討會
由宗座聖十字架大學舉行的教會記者專業研討會(Church Up Close),9月10至16日於羅馬舉行。來自全球多地的30名教會記者抵達羅馬,進行密集式的培訓。透過由教廷各部門人士提供的專題講座,學習和了解教會內各個部門,並探討教會部門的運作與關係,同時彼此作出交流。
教區青年牧民中心 跳跳紮紮義工台灣生態學習之旅
(本報訊)2018年暑假已經結束,各大中小學生都進入了新的學習年度,回顧在八月底,「跳跳紮紮放暑假」義工,一行11人,前往台北展開五日四夜生態學習之旅,義工們均表示獲益良多。 「跳跳紮紮放暑假」自2004年舉辦至今,已經有15年之久,一直以來,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有賴一班青年義工的投入與服務。今年為鼓勵及嘉許一眾長時間服務的義工(服務三年以上,時數總計達150小時或以上)。
愛心速遞 聖母軍探訪瑪利亞安老院
(本報訊)本著聖母軍的宗旨,傳播福音、聖化人靈和聖母仁愛的精神,聖老楞佐聖母無玷之心支團,探訪了瑪利亞安老院。9月4日下午,由該團神師葉神父,新任副本堂孔神父率領工作團員、輔助團員、教友等十多人前往探訪。在場參加的長者約有60多人,大部分要坐輪椅的,也有行動自如的,還有駐院數名社工、工友。大家興致勃勃來到大廳,場面熱鬧。
家庭重塑工作坊下月在港舉行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將於2018年10月12 – 14日(三日兩夜),假香港長洲慈幼靜修院舉辦「家庭重塑工作坊」。是次工作坊邀請黃葉仲萍博士擔任導師,活動運用沙維雅理論,讓我們以不同的角色出現;在成長的負面經驗中,讓我們進一步正面檢視,並處理家庭和個人內在的問題及創痛。學習放下成長中的傷痛,增加個人抗逆力及對個人的認識,達致自我成長。內容包括:講授、分享、小組體驗、角色扮演等。對象為年滿21歲人士,費用每位澳門幣1300元(會員)及澳門幣1500元(非會員)。名額有限,報名從速。查詢詳情請致電2838 8886,或瀏覽該會網站www.mcaf.org.mo。 導師簡介: 黃葉仲萍博士,香港伯特利輔導中心主任,伯特利神學院教授,從事教學及輔導工作多年,有資深婚姻、家庭輔導及督導經驗,對家庭及親職輔導特別感興趣。同時亦喜愛寫作,著有《治療由家開始——治療師的筆記本》、《勇闖快樂人生——十七個勇抗情緒病的故事》、《你心、我心、孩子心》等著作。
聖經名畫賞析首次活動 23日勞工堂舉行
(本報訊)由《澳門觀察報》主辦,聖若瑟勞工主保堂協辦的《聖經.名畫賞析》首次活動,於9月23日(本主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半,假聖若瑟勞工主保堂禮堂舉行。九月份賞析的是荷蘭畫家林布蘭,根據路加福音第15章11至32節而繪畫的名畫《浪子回頭》。
【速食哲學】 (80) 如果第一因是純粹實現?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聖多瑪斯在「五路論證」中得出以下結論: (1)第一路論證:不推動的推動者。 (2)第二路論證:第一成因。 (3)第三路論證:必須存在的存有。 (4)第四路論證: 完美的真、善、和美。 (5)第五路論證: 至高統治的智能。 聖多瑪斯解釋,每一個結論都描述了我們所稱為「天主」的那位。再者,以上五路概括了聖多瑪斯的聲明,即天主是「獨立自存的存有本身」(The Self-Subsisting Act of Being)(《神學大全》第1集,第4題,第2節)。天主是純粹實現,祂是存有本身。這哲學結論和天主對梅瑟的超性啟示完全相符。在出谷紀中(谷3:13-14)梅瑟詢問天主祂的名字時,祂回答說,「我是自有者」(在希伯來文為「YHWH」——為了尊重祂的聖名,名稱中的母音被除去)。
隔世相見
文:Nicolau 父親篇: 當你活到跟你父親生你的年齡相同的時候,內心會否有一種與他隔世相見的感覺? 或許在外生活,所遇到的問題會比以前多且複雜,適逢我現在的歲數正是父親生我時的一樣,我不禁猜想起在那個還是葡萄牙一個海外省的年代,父親是如何面對生活。 往昔澳門人很清貧,有一對夫妻無懼生活的緊絀,勇敢誕下第四個孩子。他們的喜悅,可由兒子滿月時在家叫了「到會」來宴請親友來感受。入讀幼稚園第一天的情景,彷彿是珍藏在兒子心底裡一幅林布蘭筆下的名畫:在暗影中一眾家長擠在課室門口,引頸看著子女的狀況,而在光線下,一位父親跨步向前為兒子送風撥涼。這幅親子的油畫,永遠叫人動容! 父親特別喜歡帶兒子逛街。拖着他的時候,有時會施以不同的力度和節奏來嬉戲,父親的這顆童心,逗得他很開心。還記得經過新馬路那間門前烤著牛肉乾的店舖,兒子垂涎,父親竟買了一片在當時算是相當高級的零食給他。在兒子吃得像得到全世界的時候,父親提醒他留點給哥哥姊姊嚐嚐。這位父親,雖然只得那兩個睡前故事-「薜仁貴」、「人心不足蛇吞象」甚麼的,但已叫兒子百聽不厭。有一年,一艘葡國戰艦訪澳,父親帶他去參觀。這究竟是父親自己好奇,還是真的想讓只幾歲大的兒子一開大西洋的眼界,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在那短暫的12年裡,切頭切尾後再加上父親輪班工作的關係,父子相處的時間其實少得可憐。對父親的認識,只能憑著回憶中的一鱗半爪來推敲。當年小至家中各樣的維修及建設、為子女選擇學校、飼養各種寵物、大至兩次的搬屋等等,都應該是這位作為家庭支柱的丈夫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跟妻子商量後的決定。 現在人大了,對於這樣的人生境遇的體會,多了一層思考和感受,這還包括了對大聖若瑟當時的生活狀況的一些默想。
【聖言啟航】欲居先者當殿後 一介小子納如主
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本主日的福音主題是直接延續上主日的。上週我們聽到,在《谷》中,伯多祿雖然口中說出「祢是默西亞」,但他顯然只從猶太人的軍事(推翻羅馬帝國外族統治)以及政治(復興猶大民族的達味王朝)意義來理解「默西亞」名銜(當然古時並無政教分離的概念,因此上述元素自然也包含其宗教信仰維度)。在耶穌首次預言真正的「默西亞」要面對的苦難後,伯多祿『警告』耶穌。他這份只要默西亞光榮而拒絕接受受苦的心態,當然被耶穌斥為「撒殫」。本週,耶穌再度向門徒們預言:「人子將被交付於別人手中,被人殺害,但在死後第三天將要復活」。門徒們又是如何反應? 《谷》藉旁述之口總結了他們的反應:「對於這番話,眾門徒並不明白,又不敢詢問」。在耶穌上一次預言默西亞受苦之後,他們其實已先後經歷了〈耶穌顯聖容〉(9:2-13)和〈耶穌治好附魔兒童〉(9:14-29)。但很明顯,門徒們對耶穌身份的理解並無寸進。更嚴重的是,他們「不敢詢問」。這並不叫人意外。畢竟,不久之前,伯多祿便因為不能接受耶穌的教導而警告祂後,被祂當眾罵作「撒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