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朵小白花
普世教會於7月25日慶祝雅各伯宗徒的瞻禮。亞洲教友對這位宗徒的了解並不多,但在歐洲地區,特別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等地均對他很感興趣,因為這幾個國家均有一條著名的「雅各伯之路」(Camino de Santiago);即使是非教友,閒時都會踏上這條朝聖之路。
「雅各伯之路」是筆者一直渴望朝聖的地方之一。「雅各伯之路」有很多不同的路段,但所有的路都是通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亦即是聖雅各伯宗徒的安葬地。傳說雅各伯在耶穌升天後熱心講道,大約公元四十年,聖人到了西班牙北部小鎮撒拉戈薩(Zaragoza)福傳,但因當地受亞拉岡地域,居民兇殘暴力。不能改變當地異教徒,令雅各伯感沮喪、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無力福傳,便有如失敗者般到處走着漂泊。但當他心存懷疑之時,回頭看到聖母坐在金色寶座上,聖母拿出一根六呎高的柱子,上面站着一尊懷抱嬰孩耶穌的聖母像,這就是「聖柱聖母」。有傳當時聖母與其他宗徒一起生活、仍未被接升天,故有指是分身顯現給雅各伯,但確實值得相信的是,「聖柱聖母」是聖母首個顯現並施行的奇蹟。
回到聖雅各伯,他在聖母的鼓勵下,重新振作,為聖母興建一間小堂——即聖柱聖母堂(Santa Maria del Pilar)。後來,他回到耶硌撒冷殉道,卻遭黑落德下令斬首,遺體原埋葬在耶路撒冷,後來遷葬數次,到八世紀後遷到西班牙聖地牙哥安葬。
其後,聖雅各伯的骸骨於公元第九世紀被發現,到了十世紀,開始有更多人發掘這個朝聖地;直至十二世紀,熱潮開始減退。到了二十世紀、約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開始有人將這些通往聖地牙哥的路線於地圖上標明。
聖潔者亞豐索二世國王(Alfonso II,791-842)在埋葬雅各伯聖髑的地方,興建了首座聖堂,後被重建為巴洛克混合羅馬式的大教堂。到了十二世紀,教宗加利斯多二世(Pope Callixtus II )指定該地為朝聖點,且為前往聖地牙哥的朝聖者寫了建議與指導,後人因此稱這是第一本朝聖指南《加利斯多手抄本》。
在多條路徑中,以下幾條為主要朝聖的路徑:
一、Camino Francés(法國之路),總長約800公里。從歐洲北部穿過法國跨過庇里牛斯山(Les Pyrénées)進入西班牙,途中會經過Burgos、Leon等大城市。因為路況最好,走的人很多,沿路設有許多庇護所,朝聖者可依庇護所分佈情況及體力調整行程及住宿點。一般而言,800公里行程約需28~35天,入門者建議先從這條路線開始。
二、Camino Norte(北方之路),總長850公里。從法國Hendaya出發,經過西班牙San Sebastian,沿西班牙北部海岸西行到終點。途中經過巴斯克大城畢爾包(Bilbao)位於山區,沿途城鎮及庇護所較少,須隨身攜帶食物及露宿裝備,若途中體力不濟,未按既定時間抵達庇護所,即可能露宿野地。
三、De la Plata(銀之路)總長1,000公里,從西班牙南方大城塞維爾(Sevilla)出發,沿路經過大學城Salamanca,一路北上到終點聖雅各城。
在眾多的路線中,最短的能參加步行五天的路線,最長的則達一個月。筆者有多位朋友曾踏上「雅各伯之路」,惟當時遇意外未能一同前行。雖然只是短短五天,但她們全都有不同的經歷,彷如天主打動每人各自的心。其中兩名屬非教友,但參與這次朝聖之旅後,卻願意認識天主,最終成為教友。
筆者去年有幸到葡國公幹,期間到北部城市巴拉加(Braga),並暫住一名女士的家中。她名叫Daniela,她邀請我參觀她的窩居。她家中牆上貼滿與朋友的生活照和風景照,閒談間說到她是一名駐校心理輔導員,工作上承受頗大壓力,因此她每年放假時都會走「雅各伯之路」。
筆者見她並非教友,便感疑惑;她見狀頓時答道:「人生、生活就是需要空間反思和思考。」她說,自己每年都會獨自踏上「雅各伯之路」,很多時都沒有計劃要走多遠,她亦不像來自其他國家的朝聖者般,每到站點便蓋章,她只是享受自己的靜默時刻,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
為非教友來說,「朝聖」有如「散心」;但「朝聖」一詞為一名教友來說,則可以有另一番意義,當中包含祈禱與默想。「雅各伯之路」不只是一條讓人反思人生與生命的路,而是默想聖宗徒雅各伯走過的路,甚至他的犧牲;而殉道者的犧牲,換來的則是教會的果實、就是我們現世教會內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