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專訪德詩雅修女:回應聖召就如墜入愛河

文:姚子汶

真福團的德詩雅修女6月8至30日假主教座堂舉行「默觀行:心之行旅」畫展。她在本月10日假澳門大會堂舉行的講座中,指出人類心靈生活的重要性,並期望畫展能喚起參觀者發現內心的道路,在繁忙的城市中找到心靈的渴求、找到天主。

她早前亦接受《號角報》專訪,談到她的皈依與回應聖召之路,又分享她對藝術的看法,以及作為公教藝術家使命的看法。

為何我們會舉辦這一次的畫展?

我認為「心之行旅」這個畫展,就是要分享我們人生、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身處在現今社會,我們照顧一些「外在」的事物已經習以為常:我們要照顧我們的家庭,打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很多外在的東西,很多可見的事情。但在我們的生活仍有「不可見」的一部份,就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在生活。而每一個人都要關心這內在的生活,但很多時我們卻把這重要一環忘記。所以,這個畫展就是要提醒我們這內在生活的重要性,甚至把這「不可見」的內在生活變成「可見」的。同時,這畫展亦帶出一點,讓參觀者開始、或繼續這趟內在的心靈旅程,讓他們更注重內心的生活。

參觀者默想過畫作後,他們應該如何回應?你對他們的期望是甚麼呢?

我希望參觀者看到畫作後能首先得到一個驚喜,或感到觸動。這能讓他們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有一些重要的東西,而他們往往都忽略了這重要之事。所以我希望他們能夠先有一股被觸動的心,然後能繼續向前思索,因為很多時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情感,但隨後便要繼續向前徒,即是:[會繼續想]我該如何繼續?我該如何走到天主哪裡?我要如何才能重獲這股觸動?

另外,我亦期望幾件事的。因為在亞洲、在澳門,我十分希望能發掘更多的藝術家,希望他們能有機會並接受天主賜給他們的恩寵,去思考和意識到,其實他們也能以他們的藝術、創作恩寵,為教會工作,為天主工作。因為教會的藝術仍有很大的需求,特別是亞洲的教會藝術。所以,我希望藉此能啟發一些有藝術天份的人,去讓他們發展更多有關藝術上的工作。

修女,你是嬰孩時期領洗的嗎?你甚麼時候認識真福團呢?

我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而我和我的兄弟姊妹都是嬰兒時期領洗的。我小時候曾經想過當修女,但11歲後,我沒有再實踐我的信仰。我十分無知,原因亦十分單純,因為我認為作為一名基督徒,便很難有朋友。當時,我選擇了朋友,而非選擇天主。在我大學時期,我亦沒有聽從父母的話,沒有跟他們參與主日彌撒,只顧享樂。

直至有一天,我與朋友在逛街,途經看到地上有一幅很大、很美的耶穌聖誕畫作。而當時正下着雨,嵌在膠地板下的畫特別美麗,就好像閃閃發光似的。那一刻我十分驚訝,站着很久。當時我正在想:「天主不可能一直在我的路上的。我曾逃避,但它卻回來。」我完全能感覺到,我不能逃離天主的目光。我甚至質問天主,為何祂能像強力膠般的黏?但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歷,因為從那以後,我決定重拾與天主之間的關係。之後,我去找一位神父、去找人幫助我,去認識、去了解更多關於自己的信仰。

自此,我認識了一些真福團的朋友,他們邀請我參與避靜。當我第一次參加時,我感到萬分沉悶;但到我第二次參加時,我發現自己轉變了,我完全感到自己十分需要天主,並向祂喊叫:「若你真的存在,請來到我這裡,幫助我,做點甚麼吧!」因為當時我嘗試努力改善,卻有時感到絕望和失落,所以才呼求祂,希望祂能為我打開大門;但事實上,祂一直等待我們去呼求祂!

你何時開始考慮你的聖召?

在參加第二次[真福團]的避靜後,我發現到天主是無條件地愛了我們。祂為所有人、為像我一樣的罪人,選擇了道路,而祂以自己的方法,向我們展示祂的大愛。自此,我想完完全全地跟隨天主,但當時只是想而己,甚至質疑:「如果我變成[修女]那樣,會是何等的瘋狂!」

在避靜完結後,我去購買一些印有不同聖經金句的鑰匙扣。我隨意地挑了一個,但當我看到上面的金句時,我感到十分震驚,因為以一名仍是對聖經不熟悉的我來說,完全不知聖經能有如此的說話。這金句就是《歐瑟亞先知書》的一句:「我要永遠聘娶你,以正義、公平、慈愛、憐憫聘娶你。」(歐 2:21)這一句是十分震憾的。

這個鑰匙扣促使我去思考我的聖召:接受神修指導,從而學習跟隨天主;亦去學習聖言等等。回應聖召是非常好的時刻,就如墜入愛河般。亦如該聖經金句的故事所說一樣:天主用祂所有的力量來帶領我,來找尋我……這是一股非常強烈的愛情。在避靜完結後的六個月,我便加入了真福團了。

你如何開始將你的藝術天份,融入到你的奉獻生活裡呢?

我原本是一名美術科老師,但當我加入真福團後,我經歷了皈依的旅程。我完全地與主相遇,接受祂的召叫、跟隨祂;但同時,我需要切斷所有的藝術創作。一斷便斷了很多年。但我不認為是一個犧牲,因為我在這種修道生活與天主相遇,是一個享受,因為從中我完完全全被愛。亦由於我覺得從前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自此要花更多的時間給天主,所以我有好幾年放棄了藝術。

我沒有覺得錯過了藝術。當我發願以後,團體派遣我到菲律賓服務逾一年;特別是服務街頭、監獄中的青年。當知道我從前是藝術老師後,長上吩咐我為青年們策劃藝術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充滿猶豫,為這些生活困難的青年,不是需要更實際的生活協助嗎?藝術能夠為他們做甚麼呢?

他們日復一日沉淪在打架、偷竊、被捕、然後離開、又打架、被捕⋯⋯如斯惡性循環中。當我引領他們繪畫、聆聽音樂、抒發自己、以想像力去創作時,我卻發現,藝術使他們重拾對生活的期盼、找到生命的尊嚴!他們能夠用想像力去繪畫,幻想一個更美好的前程。當畫到一幅美麗的圖畫時,他們滿足無比,希望繼續創作!

那段日子,在祈禱中,我彷彿聽到天主溫柔地提醒我:「你幫助其他人創作,這很好,但你自己的創作呢?回來後,你會做些甚麼呢?你會為我作藝術嗎?」當時我沒有想得太多,因為我只是在想要為他們作一些生活上的協助。

在菲律賓服務了一年半以後,我回到歐洲(那已是十年前),繼續接受數年的神學培育。我便悄悄地再開始繪畫,我決定每天用15分鐘時間去創作;通常是每天聖言誦讀或閱讀聖書以後,我只純粹為天主創作,沒有讓任何人看到我的畫。我不想為繪畫而繪畫,我希望用繪畫、以我的方式,去愛天主;所以我用了一整年的時間為祂繪畫。就如有一些人會向聖母瑪利亞獻花,是十分好的,但不是我的方式去愛天主。我愛天主的方式,就是用繪畫。

隨後,我發現到我的畫作能夠觸動他人的內心,這樣來說又是另一步。我發現我為天主而作,別人會有另一番感覺,畫作彷如與天主說話似的。自此我發現到天主要求我繼續這個方向,並成為我的使命。

那如何將藝術這使命實踐出來?

就在那一年的個人創作以後,我房間儲滿了不少畫作。團體的兄弟姊妹在言談間慢慢發現了我在畫畫,便催促我跟他們分享。因為他們也是有深厚靈修生活的人,他們看到我的畫,便感覺很有共鳴、很感動。慢慢地,團體長上建議我以藝術去幫助他人靈修、也成為福傳的工具。

2016年,因著一位來自香港的真福團姊妹介紹,繼而受香港、澳門教區的邀請;我又回到了亞洲。這兩年間,團體容許我數次回來香港及澳門去服務、履行使徒工作。在港、澳,我驚訝於大眾對我的藝術作品都十分接受 。人們說,我的畫作讓他們對信仰有一種「新」的感覺。當然,信仰不是新的,源於教會二千多年來的深厚基礎。但我的藝術,讓現代人對天主有一種新的體驗:感受到天主的溫柔、經驗到天主渴望與每一個人建立關係。源於中國人對於靈修生活的渴望,讓我多次來到服務。

我特別感覺到,為港澳地區,藝術是一個迫切的使命。這裡的人生活是如此快速、擠迫。藝術,令人的目光稍為停留、心靈得到休憩。為這世代的人,特別是青年,確實需要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空間和途徑。藝術,正回應每個人的內心渴望美善、渴望心靈滿足的生活。

怎樣成為公教藝術家?

當代的公教藝術工作者,肩負極重要的使命:除了豐富自己和他人的心靈,還有責任為教會創作新的聖畫、新的藝術!例如在澳門許多聖堂,的確,內有寶貴的遺產、數個世紀的宗教藝術珍寶。但是,這並不足夠!為向青年一代福傳、為要把信仰帶到街頭,將福音帶給人群;教會需要新的聖像、各種形式、新的藝術創作。公教藝術家的創作動力,是要讓天主與現今世代的人對話。

為藝術家,藝術創作,要成為了一個日復日、年復年、恆常的「禮儀」: 穿起工衣、祈禱、拿起畫具!唯有重複而堅持地工作,才能夠創作出好作品。

當靈感「乾涸」時;我會再次打開聖經。為我來說,聖經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圖書館」。默觀聖言、讓聖言先轉化自己,再從心而發的創作⋯⋯ 我們有一生都有畫不完的題材。夏卡爾(Marc Chargall)說:「藝術家就是將畫筆蘸在七彩的字母(聖經)當中。」

作為公教藝術家,必須整合三方面:信仰、藝術技巧、個人生活。藝術不能與生活分割、信仰更不能離開生活。除了信仰,還需要留意鍛鍊、精進自己的藝術技巧。由於藝術家表達的,往往是自己的心靈狀況,因此個人的生活與修為,絕不可忽視。

我鼓勵公教藝術家,拿起自己的工具,進行藝術家的「禮儀」(穿起工衣、祈禱、拿起畫具!)。不要等到教會邀請你才開始創作;為了預備自己的傳教使命,現在就要開始磨練自己去創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