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最後四十堂奇蹟課》讀後感

文:珍珠

望廈聖方濟各堂讀書小組教友

「知死的人將更知生……要善終必須善生,才得以善別」—— 這是兩年前在望廈教堂讀書小組閲讀了《最後40堂奇蹟課》後,對書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去年,在小磐石舉辦的宗徒大事錄課程中,書友苓苓在小組討論中問及對死亡的看法。對於這問題,深感自己的見解仍流於理論化。我相信人原來在死後將回歸天家,享受著在天主內的平安。

相反,若人選擇摭蓋內心而追尋慾望,他將與真我背道而馳,逐漸形成與天主的距離。當人放棄仁愛,為填補與主隔閡的空虛感,需要從人世間的物質來尋求安慰。這樣偶爾成功,為人帶來快樂、成功感、優越感甚至擁有權力的感受,誤認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地;惟果效短暫,不能持久,因此需要再次尋求新的安慰。這樣慢慢形成一種循環式的習慣,稍為駕馭不當時,人就被這奴隸式的習性奪去;更甚的是失焦感可能為人帶來不同的負面情緒,就這樣周遭的人和事也受到牽連。假如人不幸在此時離世,我相信其靈魂亦不會平安 — 正如書中所說「要善終必須善生,才得以善別」。我有這樣的觀點,因為也曾經追逐過。

3月中,製作玫瑰念珠導師Miranda告知聖老楞佐堂正為4月15日病人之痊聖母瞻禮穿製念珠送給病人,念珠製作活動歡迎教友及非教友參加,目的為讓更多人認識玫瑰念珠,藉四旬期用愛來關心別人和祝福病人。

3月21日星期三,我利用午飯時間到聖堂穿製念珠。原來製作室設於教堂內的小花園,該園以「革責瑪尼 」命名,聖經記載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跟門徒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刻,並囑咐門徒熱切祈禱,免陷於誘惑。當神父發現有熱心婦女正在趕工,便拿來意大利製造美味的復活節麵包,讓我們分享,離開時我滿心歡喜。

下午收到家人來電,原來末期病患的舅母開始進入彌留狀態。探望時運用自己對書中的理解,嘗試說著安慰的說話讓她平安。

生命的盛衰去留是上主的奧祕;人出生的時候,與媽媽血脈相連,母嬰一起經歷產痛,嬰兒經過黑暗狹窄的產道來到世界;人瀕死的時候,身體同樣也經歷一番掙扎。舅母星期日傍晚時份離開了;她温柔而堅強地存續,為的是温柔地堅強她所愛的。

「經過克德龍溪後,進入一個叫做革責瑪尼的園子。克德龍在希伯來文裡面的意思,是憂愁或悲痛。革責瑪尼的意思就是非常肥沃又富饒的山谷。」那個星期三和星期日,我拿起玫瑰念珠,請求聖母為舅母代禱,恰巧這兩天唸榮福奧蹟,當中第四端聖母蒙召升天的祈禱意向,是為所有亡者得升天堂。熊熊火焰為人帶來錐心之痛,但天主愛的火焰為人帶來温暖、平安和希望。

導師Miranda轉告神父的邀請,歡迎所有穿製念珠的義工參加4月15日舉行的病人之痊聖母瞻禮,我不認識這禮儀,但義工友人寶珠願意出席,有朋友陪同下我也決定去看看。

按《號角報》的報導,病人之痊聖母是法國聖三靈醫會的主保,十三世紀時,該會的法國傳教士將病人之痊聖母敬禮傳入葡萄牙。十六世紀此敬禮由葡萄牙傳入澳門,並於1618年在聖老楞佐堂的西翼設立敬禮病人之痊聖母小堂,同時開始供奉聖母像。1703年,澳門發生旱災並引發饑荒,當年五月信眾們從聖堂摃抬病人之痊聖母像巡遊至主教座堂,並開始九日敬禮祈求。當天奇蹟地降微雨,其後降雨量逐增,直至第九天敬禮完畢。

今年便是病人之痊聖母小堂設立四百週年,感恩祭後原來有病人之痊聖母像出遊;雖然已領洗了十三年,但由於不明白敬禮和巡遊的意義,因此很少參與;而病人之痊聖母像出遊更加是第一次知悉和參加呢。教堂方面為四百週年紀念,特製了一批雨傘送給出席的教友。巡遊開始,教堂門被打開,原來雨下得正大,紀念雨傘便大派用場。

巡遊完畢後大隊回到聖堂,神父祝聖念珠;製作目標原定為300條,用來送給參與瞻禮的病患者,最後超額完成532條,因此可送給每一位參與者,我也獲贈一條。最後,全體神父為在場的病患者逐一覆手降福,友人寶珠鼓勵我也去接受降福,然而我未發現身體有異,寶珠答道生病不只限於身體,心靈也會生病;誠言每人也有缺點待耶穌醫治,因此我也趕忙出去接受神父的覆手禮呢。回家我將獲贈的玫瑰念珠放在母親牀頭,祈求天主祝福她的膝痛毛病。

數天後帶母親到香港覆診,女中豪傑的母親一向聲稱不怕死亡,卻明顯害怕看醫生,可能因為七年前頸椎毛病需要緊急進行手術的創傷吧,今次情況醫生同樣判斷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母親不情不願,老爸表現得更憂心,坦承沒有信心帶母親往港作術後覆診。忽然記起之前在網上找到一些在澳門的香港醫生資料,立即打長途電話回澳掛診,診所人員願意配合,我們趕乘最快回澳的航班,一切算是順利,惟母親對倉猝的安排有點不滿。

第二位醫生見了我們一家三口,上午到香港見醫生取醫療報告,中午立刻回澳見自己,感受到我們的焦急,我向醫生表明來意,暗自期望兩位醫生的意見一致,媽媽便能乖乖做手術,以免延誤病情。

第一位醫生就其建議的治療手段耐心地解答我們的問題,而第二位醫生將母親膝部問題的成因、目前狀況、對未來的預視、令患者惡化的常見原因、所有治療手段、每種手段能達致/不能達致的效果,深入淺出並舉了不同例子作解釋,讓年老的病人也明白自身的狀況,其間亦願意解答我們的提問。

事實上媽媽的腳患於去年底旅行時不小心扭傷而急劇惡化,雖然未有宣之於口,但內心有種想法,就是假如同行的爸爸在旅程中看顧好媽媽……另一方面也埋怨澳門醫生的治癒手法緩慢……醫生在講解中提到媽媽旅行的傷勢只是誘因,歸根究底是日積月累的勞損問題;而澳門醫生的治癒手法正是緩解痛楚的方案,他們採用了優良的止痛藥。

上了近一個小時的「醫學課程」後,醫生說出其建議方案:面對同一份醫療報告,不同醫生的見解亦可能不同,他建議媽媽進行手術,但模式跟第一位醫生不同,而時間點基於一些醫學原因,則是盡量延後較立即進行有利。聽了醫生這麼說,媽媽第一次展開笑顏。

瞬間我處於下風,於是我直截了當向醫生表明,其實媽媽不想做手術,爸爸害怕她到香港做手術,我就希望她盡快做手術。醫生又向我說了一個故事:他一位醫生朋友的媽媽患有嚴重膝關節問題,雖然兒子是醫生,但未有強迫母親做手術,過了兩年,老太太終於接受手術,原因很簡單 — 她希望到朋友家打麻雀。透過這故事,醫生指出其實病者最明白自己的痛楚和需要,並叮囑媽媽須監察著膝患的狀況,當膝痛開始影響生活品質、影響她作為家庭主婦的功能,便是需要再見醫生的時候了。

我不清楚醫生有沒有信仰,但這時刻我深深體會到一位好醫生除了醫治病人身體外,還醫治他們的心,從媽媽膝部不適開始我心底裏埋藏了一些抱怨,並以為降低她的功能對她最好,沒想到自己成為了「直升機子女」。耶穌來醫治人的心,使人成為真正的自己,顯然我是個差勁的徒弟呢。

而媽媽在求醫的過程又是比較有福的,七年前因為頸椎毛病需要立刻進行手術,當時的骨科醫生甚具名氣和權威,手術前醫生給我電話,表示因應母親的情況,手術中希望能加入一位腦外科醫生協助監察。其實就診時醫生私下對我說估計媽媽手術失敗機率有百分之五,這數字較我從網上搜尋到的高,因此,也認同加入醫生能降低風險,怎料醫生補充說手術費不會增加。手術結果非常成功,出院之際,方發現費用之所以不變,原來醫生將自己的收費作了很大幅度的壓縮。媽媽第一次就診時,我就發現醫生診室擺放了聖像,因此推斷大家有相同的信仰。

當人願意在其功能下真心為別人的福祉著想時,原來可幫助別人進入天堂的境地。那你又願意為人做點什麼嗎?

耶穌升天節前,在鄉間的外婆過世了,我用最好的祈禱呈獻給外婆,祈求天主讓她安息。

「對信仰基督的人,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變化的過程,猶如一條隧道。在隧道的這一邊是人現世的生命,隧道的那邊是天主永恆的生命。」

 

文章內部分書籍可在堂區中心內的藏書角借閱,而讀書小組將於6月 24日開始新一期的閱書聚會,今期將會分享Robert J. Wicks《走過沙漠》一書,歡迎有興趣的教友參加。

image descripti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