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聖馬谷福音14:12-16, 22-26
今天慶祝的是基督聖體聖血節,福音讀的是最後晚餐,包括詳述耶穌要他的兩個門徒去準備逾越節晚餐的種種細節。耶穌告訴那兩個門徒,進到城裡,他們會遇到一個拿著水罐的男子。學者會告訴我們,在當時,提水絕對不是男人的工作,是女人的事。因此,門徒不容易認錯人。提著水罐的男子象徵的是每一個領過洗的人,在找尋天國,預嚐天國滋味——即感恩祭在此舉行。注意:樓上的房間很寬敞,布置完畢,已經可以使用了。似乎是房子的主人早就預料到兩位門徒會來,以及稍後耶穌便要到來。這個象徵包含了門徒們準備的描述,正好指示我們該怎麼準備參與感恩祭的盛宴。
我們跟兩位門徒一樣,受差遣去準備和我們的主真實的相遇。誠如提水罐的男人如此獨特,每個領過洗的人也在這世界有唯獨為他準備的位置,就是在此世生活,但不隨波逐流。 在感恩禮當中,基督徒與基督相遇,預嚐了天國榮耀的滋味。我們立即經驗這相遇,是在彌撒當中的聖祭。我們受邀準備好身心靈,期待著未來巴斯卦奧蹟的重現。甚至我們在彌撒中身體的姿勢,包括兩腳跪拜和單膝跪拜,都會提醒我們,在接近祭壇領受聖體時所要遇見的那位是誰。在領受吾主聖體進入我們身體和靈魂之前守齋一個小時,這種紀律提醒我們,保持純潔,如果我們確實地肖似基督,我們應有刻苦的警覺。如此這般,我們為彌撒做好準備,如同門徒為逾越節做準備,得十分精確且一絲不茍。我們得自問,我每次領受聖體,是否都做好準備?或者,有時候我會在彌撒當中接手機,特別是在成聖體聖血的那刻,忙著應付,而不是專注於我參與的聖祭。
如果耶穌在我們面前現身,算是一樣非常不可思議的禮物,那我們一定要妥善準備好自己,去回應他給的禮物。我們身處於消費者社會,關於準備參與彌撒的普遍態度就是:「我會得到什麼好處?」我們其實該問自己:「我在彌撒時該怎樣奉獻自己給天主,好配得上耶穌的愛跟他以自己做為禮物?」每一次我們舉行感恩祭,我們回憶起天主對我們的愛怎樣經過耶穌基督的受難、死亡和復活而清楚地表露出來。我怎樣能成為某個需要幫助的人的「麵包」?當我對基督聖體說:「阿們」,我是否也真心歡迎那些我不喜歡的人?如果我們為彌撒做好準備,會很快發現,我們以為自己給了耶穌很多很多,他卻永遠慷慨地把他的生命注入在我們的生命中,滿溢也永不停止。天主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