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思頴
「Ave, Ave, Ave Maria…」每年5月13日的黃昏,在澳門最熱鬧的中心地悠揚著這首聖母的讚歌,澳門本地的教友以及來自各地專程來參加花地瑪聖母巡遊的信友,異口同聲地誦念著玫瑰經,詠唱著花地瑪聖母歌,為聖母在一百年前向三位牧童所囑咐的祈禱意向同心齊聲祈禱。
去年是聖母在葡國花地瑪顯現一百週年,除了葡國在隆重慶祝,澳門的教會也在另一個時區熱烈呼應;今年也不例外。澳門教會對花地瑪聖母敬禮的推崇和熱愛,在這近一個世紀以來,不單是澳門教會的大事,同時也是「澳門街」的盛事。
這篇文章,筆者闡述花地瑪聖母敬禮在澳門教會興起的原由,當中涉及到一些歷史事件,特定地點,相關團體,以及信友對此敬禮的情宜等。
花地瑪聖母敬禮在澳門的歷史
聖母於1917年5月13日在葡國花地瑪顯現給三位小牧童,聖母要求他們每天為罪人的回頭悔改勤唸玫瑰經,且在其後數月的13日都在該地顯現,即1917年的6月13日、7月13日、8月19日(因8月13日該三位牧童被地小村政府關押)、9月13日及10月13日,顯現給三位小牧童。[1]此後,在葡國便開始了花地瑪聖母的敬禮,而且極受重視。1928年,聖母在葡國顯現的消息已傳到澳門,主教座堂詠禱司鐸團(紅衣會)的汴達道神父(Cónego Manuel Joaquim Pintado)致力在澳門推廣這項重要的敬禮,他首先在玫瑰堂放了一幅聖母畫像,方便人們向聖母祈禱,讓人們認識花地瑪聖母。翌年,1929年,當時花地瑪當地主教已確認聖母的顯現,而在澳門,兩位耶穌會士——Pe. António Roliz, S.J.[2]和白安民神父(Pe. António Maria Alves, S.J.)大力推動這項敬禮,並於5月1日向全澳教友宣佈,在5月10日開始三日敬禮,並在5月13日舉行聖像遊行,而當天所用的聖母像是特別從葡國送來的。敬禮開始的第一天,António Roliz神父祝聖了聖母像。5月13日正日,高若瑟主教(D. José da Costa Nunes)主持了一台主教大禮彌撒,然後明供聖體直至下午。聖母像出遊前,由白安民神父講道,他呼籲所有在場教友每年都出席這遊行以紀念花地瑪聖母,並對該天的情景作了以下的敍述:「5月13日是澳門不能遺忘的一天。早上的彌撒中領聖體的人很多。而十時的主教大禮彌撒,整座玫瑰堂更是水洩不通。下午五時,禮儀開始,由高若瑟主教親自主持。五時半左右,我走上講道台說了簡短的訓道。」為能把這虔誠的敬禮持續下去,同年的12月13日,成立了「花地瑪聖母會」,並由這善會負責每年的遊行的安排及各項事宜,並一直延續到今天,並成為了澳門教區每年舉行的最盛大的聖像遊行。[3]

澳門的這個花地瑪聖母敬禮活動於1929年5月1日正式在玫瑰堂向外公佈,並決定在同月10日起舉行三日敬禮。當年第一次的花地瑪聖母遊行路線是由玫瑰聖母堂出發,走到主教座堂,然後經過市政廳前地,最後回到玫瑰聖母堂。聖母像頭帶后冠,手執全金唸珠。敬禮內容包括有早上彌撒及誦念玫瑰經,下午則有祈禱經文及聖體降福,最後詠唱花地瑪聖母歌。由次年1930年開始,更改為九日敬禮,而遊行亦改為直上西望洋山頂海崖聖母小堂(主教山小堂)。二戰期間,遊行亦沒有中斷,且有更多人參與一同祈求和平。以上敬禮一直以葡語進行,從1978年開始,所有禮儀轉為雙語進行。[4]
2011年10月9日,位於北區的花地瑪聖母堂區亦開始了敬禮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遊行;翌年的遊行路線已經從聖堂範圍延伸至聖堂外圍一帶(李寶椿街 – 白朗古將軍大馬路 – 台山中街 – 花地瑪教會街);2014起路線更包括了青州大馬路,以廣傳聖母瑪利亞的芳表。[5]

玫瑰聖母堂與花地瑪聖母敬禮的淵源
澳門舉行花地瑪聖母敬禮伊始,就是在玫瑰聖母進行,這也是有其歷史因由的。
1586年6月17日,十八位道明會會士離開西班牙前往墨西哥,翌年,即1587年的4月3日,他們從墨西哥的阿卡布科港(Acapulco, Mexico)啟程前往亞洲,當中十五人準備前往印度,而另外三人[6]則出發至澳門,於7月3日抵達。同年的9月,當時的澳門教區副主教送給他們一間木屋,並稱之為「聖母玫瑰之家」,由於該堂是由樟木搭建,本地人稱之為「板樟堂」,沿用至今,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玫瑰聖母堂」。
不過,在這四百多年間,玫瑰聖母堂並沒有平靜度日。1834年,葡萄牙宗教事務及司法大臣下令禁止修會活動,道明會便離開澳門。後來,政府把他們的物業充公並拍賣,可幸玫瑰聖母堂未能及時出售,方可保留至今。而在1836年8月的一場颱風把主教座堂吹塌了大部份,為此玫瑰聖母堂成為暫用的主教座堂,直至重修完畢。此外,在二戰期間,玫瑰聖母堂亦曾用作來澳逃避戰禍的香港葡僑的本堂。自從道明會士離開後,玫瑰聖母堂曾有過很多用途:步兵營、警局、騎兵營、工務局、消防局、電報局等等。
雖然道明會有一段時間撤出了澳門,但他們落地於澳門並成立會院後,每年十月都慶祝聖母玫瑰瞻禮,同時亦為教友成立了「天主之母聖母玫瑰會」。有關聖母玫瑰的敬禮,1955年10月8日的一篇刊登於《澳門人報》的報導,敍述了聖母玫瑰瞻禮的盛況、講道、主禮司鐸、外來參加者的熱心參與情況和聖像遊行路線等。從報導可見,聖母玫瑰瞻禮過去已經是澳門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
在上一個世紀的澳門教區裡,汴達道神父負責當時整個教區的兒童教理,而當時的兒童教理不是在各自的堂區進行,葡文兒童教理集中在玫瑰聖母堂進行,中文兒童教理則在望德聖母堂進行。
後來汴達道神父推動起Beato Nuno[7]的敬禮,而後汴達道神父也在澳門推動花地瑪聖母敬禮。為了吸引兒童,他向兒童講了許多花地瑪美麗的事蹟。1929年,就在玫瑰聖母堂開始了花地瑪聖母的敬禮,直至今天。

玫瑰聖母堂成為了遠東的伊里亞山谷[8]之後,澳門的傳教士到肇慶、東帝汶、新加坡及馬六甲傳教,並將花地瑪聖母的敬禮引進到那裡,並注入他們的傳教工作之中。葡國的傳教發揚至外國,同時也伸展至遠東,為了使這個敬禮得以保持和延續,白民安神父集合本地的一班女青年教友,於1929年12月13日成立了「花地瑪聖母會」,負責花地瑪聖母敬禮的事宜,同時籌組了一個「花地瑪聖母會歌詠團」。趟若5月13日該天下雨,則將聖母像出遊改至10月13日舉行,直至今天。初時,「花地瑪聖母會」只接受未婚的女成員入會,後來由於花地瑪聖母敬禮深受葡語教友的愛戴,漸漸地,有男教友也希望加入,所以後來也另組織了花地瑪聖母會的男子團體,一同聚會和祈禱。據一位現時的花地瑪聖母會成員所述,她的父親在生常在玫瑰聖母堂服務,有時候,會聚集其他會員的家庭一起在家中聚會,小朋友和青年們也聚在一起,很自然地也彼此成為玩伴。隨著上一代的過去,那群成長了的青年人,傳承了先輩在聖堂中的服務,同時也傳承了對聖母的敬愛和奉獻,故此,他們也承襲了花地瑪聖母會的使命和服務,加入團體成為會員,並承擔起花地瑪聖母敬禮的推廣和各項安排工作。
在新加坡,亦創立了「花地瑪聖母會」的男團體,並創了一份名為《Rally》的雜誌,這雜誌推廣了無數有關於花地瑪聖母及其顯現。[9]
【註釋】
[1] 參閱「澳門教區為慶祝花地瑪聖母顯現100週年——舉行花地瑪聖母聖母像在各本澳門各聖堂供奉」,刊發於《號角報》中文版2016年5月20日。
[2] 澳門半島之羅神父街(Rua do Padre António Roliz)是他所命名,但另一說法是,這兒所指的羅神父應是馬文瑟神父。此項資料有待考證。
[3] 參閱「號角故事——澳門的聖母玫瑰道明會,玫瑰聖母堂,花地瑪聖母敬禮」,刊發於《號角報》中文版2016年5月13日。
[4] 文章譯自Revista Macau《澳門》雜誌葡文版1990年6月號,文章並沒有署名,內文取自網頁《Crônicas Macaenses》。
[5] 參閱「號角故事——澳門的聖母玫瑰道明會,玫瑰聖母堂,花地瑪聖母敬禮」,刊發於《號角報》中文版2016年5月13日。
[6] 這三位道明會士分別是亞西迪諾(Antonio de Arcediano),戴加圖(Alonso Delgado)和羅比士(Bartolomeu Lopes)。
[7] 奴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Nuno Alvares Pereira)。1918年1月23日由教宗本篤十五世冊封他為真福品,2009年4月26日由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冊封他為聖品。他曾擔任葡萄牙王國的王室總監,也是日後布拉干薩王朝的創立人;他二十三歲時便當了將軍,在阿托雷羅斯戰役中大勝敵方,為葡萄牙奠定了獨立的基礎,從此葡萄牙不再受到伊比利半島其他王國的干擾牽制。
[8] 伊里亞山谷(Cova di Iria),花地瑪聖母向三位牧童顯現之處。
[9] Cf. Pe. 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XI, as confrarias em Macau, Macau, Tipografia da Missão do Padroado, 1975, p.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