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菲國修女視聖召為終身「拜苦路」

(天亞社訊)80歲高齡的「聖神婢女傳教會」伊夫琳.包蒂斯塔(Evelyn Bautista)修女,在修道路上多次想過放棄,但每遇到挑戰時,又會為她帶來新的使命。

伊夫琳修女的「第一個十字架」,出現於1966年她剛發初願後一個月,她23歲的弟弟被不明身份的襲擊者殺死。

喪弟之痛讓她多年來受盡煎熬,亦令她深深體會到「做門徒的真正代價」。修女說:「我從磨難中活過來,變得更堅定去追隨天主的召叫。」

痛苦賦予她勇氣從事教育工作,這是指派給她的工作,亦是她弟弟對她的夢想:希望她能成為一位老師。所以當修會派遣她去教學時,她毫無保留便答應。

她的「第二個十字架」,是她形容為的「修院政治」。原來曾有一段時間,她在修會團體中跟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相處有困難。她說:「我感到很不開心,像似格格不入。」

伊夫琳修女是1963年進修會,但過了20年後說想離開,並加入另一修會,認為另一修會能給她當修女的滿足感。

但修女們建議她該坦承面對內心的挑戰。長上更委派她出去走一趟,再回來看看是否要離開。

就這樣,1984年5月她奉派遣到西非加納,在伊斯蘭教徒佔多數的達蒙高鎮管理一間教會辦的醫療中心,並成為中心首位女主管。

然而,工作並不容易。她回憶說:「我是位女性,又是修女,更是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菲律賓人,一切惡事都衝着我而來。」

直至她「在個人層面上」贏得同事愛戴,她才受到歡迎。她說,旅居外地讓她明白對話的重要。故此,在她後半生,伊夫琳修女擔任許多重要職位,這些職位均需要跨文化、跨宗教及宗教之間的交談。

另一個她背負的「十字架」,是傳教士在偏遠地區常遇到的「真正敵人」:虐疾。這不僅造成她身體上的疼痛,還帶來抑鬱和不舒服。

而後來,醫生更告訴她得了癌症,這次她被送回菲律賓接受治療。磨難壓垮了她,而她還沒準備好要放棄在加納的使命!

另一個「十字架」在她生病後一個月很快又出現:她母親離世。

面對如此多的磨難,修女仍能微笑著說:「失去、痛楚和苦難,讓我們變得更美麗。」她期盼再多活15年,能回非洲繼續那蒙召叫從事的工作。她說:「我一面與疾病和喪母之痛作戰,一面繼續為天主子民服務。」

但1990年,她放假逗留菲律賓期間,一場致命的地震造成最少1600多人死亡。而這成為了她下一個使命,她沒再回到非洲,反而被安排到受地震影響社區的康復中心服務。

經過多年的尋覓,這位修女找到她作為修道人的目標和方向。隨著她聖召日漸成熟,她奉派遣去指導那些將出去、請進來,或剛回來的傳教士,他們來自不同的修會團體和平信徒傳教組織。

修女開辦「傳教導向課程」。課程上她以個人經驗,及多年伴隨著她、被她形容為「十字架」的挑戰,來激勵有志者度修道生活。

跟伊夫琳修女同一修會的伊夫琳·何塞(Evelyn Jose)修女,是修會傳教部秘書。她指出,伊夫琳修女作為修會傳教士,其工作成為「對教會及其子民的一個純真愛情的反思」。

何塞修女說:「即使在跟病魔搏鬥,她仍交出自己,以各種職能服務和幫助大眾。」

伊夫琳修女的故事感動菲律賓許多的傳教士,像何塞修女便曾是伊夫琳修女的學生,她說:「她幫助年青人認識跟教會和基督同在的生命意義。」

伊夫琳修女說:「我的使命是作為活的見證,這見證是跟天主無條件的愛同在。任何疾病、苦難都不能阻礙我們活出一個快樂而滿全的奉獻生活。」

今天,這名80歲傳教士的工作,是每天早上打開修院小聖堂的門。她面帶微笑說:「聖堂是你領受第一件和最後一件聖事的地方,對嗎?而我正在回家的路上。」

【特稿】修女視聖召為終身「拜苦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