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女人最痛

文:容偉源

對於不育之謎,如果說我解開了一丁點,相信並不為過。

近期讀到一些有關不孕的研究資料時,得知不孕原來對一些希望傳宗接代的夫妻們來說是生活中壓力指數最高的一項,比離婚更加難受,大概等如別人患上絕症一樣的災難,甚至彷彿嘗到死亡的滋味。細看下,女性由被診斷為不孕,到決定尋求醫療協助,繼而展開不孕治療的整個心路歷程,竟然十分相似我一個好友患癌症的經驗。原來不育之苦在心理上真的可以跟人人聞風色變的頑疾相提並論,令人驚訝。在此作一簡單敍述。

當夫妻聽到醫生診斷為不孕時都會感到震驚及進入否認期,我的朋友也不願意接受確診癌症的事實。他跟不孕的婦女一樣,希望是檢查出了錯,頓時感到焦慮、迷惘與壓力。此外,夫妻進行不孕醫療時,要經歷各種令人不適的檢驗流程。而要確診癌症,更是折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孕的壓力與情緒可能像雪球般越滾越大,鬱鬱不歡、失望而悲傷又容易引發情緒病。而失眠、擔心自己死後家人無人照顧等都是纏繞癌症病人的情緒困擾之一。

人要持續在生死攸關的希望與失望間穿插,實在考驗著我們的能耐。每次重複的不孕療程都負載著一個希望。但當治療中的女士感覺到那次月經蠢蠢欲動,那失望、失敗和憤怒,又豈是那刻爆發的長淚所能說得清。根據女性的生理週期的特徵,加上一年又只得十二個月,如此療程可能不經不覺會持續數年,對不孕夫妻的生理、心理、婚姻等層面都產生長期的挑戰。而癌症患者,初步可能是以手術切除腫瘤,幸運的話,之後定期監察著癌指數。試想像,在收到驗血報告時,看到癌指數再次上升,是多麼令人失望沮喪。那怕是微小的變動,也怕是死神在遠處向你打招呼。此外,我相信不孕夫妻跟癌症患者都較易會去嘗試不同的療法,西醫、中醫、自然療法等,因為大家也覺得走投無路了,甚麼都願意去試。由於非主流治術一般都難以短期見效,所以又是容易令人失望。

研究指出,不孕所帶來心理及社會層面上的問題,女性會比男性受到更大影響。女人之痛,聖經中也有提及:辣黑耳就曾對丈夫雅各伯喊叫說:「你要給我孩子;不然,我就死啦!」(創30:1)。可是《天主教教理》(下稱CCC)卻說:「嬰兒不是該有的,而是恩賜的」(CCC 2378)。這句話可能已反映在不孕的統計數字上。例如香港及台灣,約六分之一對夫婦是不育的。結婚生子,看來並不是那麼必然。但是從另一角度看,不孕家庭一點也不孤單,比例相當於一圍酒席中,就有四人曾受不育的困擾。

《天主教教理》提到「生理的不孕並非絕對的壞事。夫妻在已用盡醫藥的合法手段之後,仍然不孕,需要與基督的十字架結合,這是一切屬靈生育的泉源。他們可以顯示他們的慷慨,去認養被遺棄的兒童,或者去完成對別人的一些很費精神的服務」(CCC 2379)。在領養兒童的問題上,我明白到耶穌既是瑪利亞的親生子,其實也可說是若瑟的養子。主業團翰林中心內有一幅我從未見過的聖家油畫,很是喜歡。畫中若瑟一面刨木,一面以深邃的眼神側望著甜睡中的嬰兒耶穌。我想,沉默的若瑟可能也曾多少次倚在那窗邊,望著遼闊的藍天,向天父訴說自己的疑問:我旁邊的嬰兒耶穌,將來如何拯救自己的民族呢?天使說瑪利亞內受生的是出於聖神,是甚麼意思呢?我的角色是甚麼呢?我還會有親生骨肉嗎?雖然聖經沒有這樣記載,但向天父傾訴我們的心事,實在是人之常情。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若瑟這位義人,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他在加里肋亞這個窮鄉僻壤裡幹著粗活,身分低微得可成為別人的笑柄。在這樣困厄的環境中,加上古代人無子嗣被視為咀咒的社會觀念下,他沒有弄到家嘈屋閉,或怨天尤人,而是夫妻倆充滿信德,互相扶持,帶著愛將小耶穌的智慧和身量養育成長。

家庭最高的模範天主早已在聖家中給我們展示了。父母的愛無疑是可以延伸至非血緣關係上的。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5年的統計,全球有多達1,510萬雙親死亡的孤兒。假若天主安排了我們沒有生理上的子女,我們可以學習聖若瑟,將父(母)愛給予那眾多孤兒的一個,將愛的能力突破血緣的領土,接他們回家,一起在主內發現聖家的愛,這將會是那樣美麗而高尚的一種愛的表達方式。畢竟,不育的成因眾多,既然花開不結果,與其忍受無子的煎熬,倒不如效法聖母,勇敢說句「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來回應天主的邀請,化作一朵燦爛動人的百合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