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一個嬰孩出世時,他已經開始注意周遭的環境。即使他仍未懂得分辨身邊的事物,他卻已經意識到一點:它們是存在的。我們出世時,我們已經能意識存有(拉丁文為「ens」,英文為「being」)。
甚麼是存有(ens)?Ens est id quod est-凡是存在的皆是存有。(其實,我們在本專欄的第二篇已談論過它)。凡是存在的,凡是真實的,都是存有者。在你閱讀此文章時,嘗試留意你的周遭:凡你所見的都是entia(拉丁文ens的複數),它們所有皆是存有。
你正在閱讀的報紙或電腦屏幕是存有,在你面前的枱子手機,手錶,中午的飯或三文治,甚至你自己,都是存有。當然,有些存有是肉眼看不見的。但現時為止,為配合題目,我們只會專注於有形的存有。
***愛護知識產權,歡迎按連結轉載分享***
環顧我們周遭的存有,我們會發現存有之間也有相同之處和差異。檯面上的報紙,電腦屏幕,手機,手錶和三文治:它們之間也有差異。報紙有別於電腦屏幕,電腦屏幕有別於手錶,手錶有別於三文治。它們之所以有差異,是因為各存有中存在一「東西」使它成為它所「是」的(something that makes each one what it is),使報紙「是」報紙而不是三文治,使手機「是」手機而不是電腦屏幕。在哲學中,我們稱這一「東西」,這原則,為「本質」(拉丁文為essentia)或一個存有者的「什麼性」(拉丁文為quidditas)。每一樣存有都有其特定的本質。這存有和那存有的差異是本質上的差異:本質上的差異區分了貓和老鼠,鉛筆和原子筆,如此類推。
檯面的報紙,電腦螢幕,手機,手錶,三文治:它們都有共通點(something in common):它們都是存在的。我們說它們都有esse(存在)或actus essendi(act of being -「存有的實現」)。如果本質使存者有成為它所「是」的,那麼esse就是使它「存在」。所有存有皆有存有的實現,但各存有的本質之間卻有差異。本質(essence)限定存在(esse)為某modus essendi(存在的方式)。例如,報紙的本質不能包含生命,但蒼蠅的本質包含生命。麻雀的本質包含飛奔的本能,但牛的本質卻沒有。人的本質包含反省和理解的能力,這使他有別於其它動物。明白這點重要嗎?是的,尤其我們談論的議題與倫理學有關。
讓我們返回esse(存在) – 存有的實現(act of being)。當我們說「實現」(act)時,它意謂甚麼呢?一些行為如飲食、行路或跳躍嗎?不是,不是這些行為。在這裡我們參照了亞里士多德的定義。為亞里士多德而言,「實現」一詞(希臘文為energeia)意謂所有完美或完成之存有。它與另一個希臘文字dynamis(意謂潛能,即能夠實現一定完美的真實能力-而不限於可能性)的意思是恰恰相反的。(如有興趣者,可參閱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IX, 6, 1048 b 1)其次,當我們說「存有的實現」時,我們指的是使存有者存在的原理,即使存有者成為真實的原理,給予存有者它的完美。
總結:我們掌握了三個基本概念:存有(ens),本質(essentia)和存在(esse)。現在,你能夠運用自己的詞彙解釋它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