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號角舊文 陳繼容博士

讓我們一起善領聖體聖事(一)

文:陳繼容

筆者應澳門教區禮儀委員會邀請,於去年9月24日假主教座堂的高德華圖書館禮堂主持一個禮儀講座,主題是「讓我們一起善領聖體聖事」。為方便當日未能參與講座的人士,筆者將該講座內容稍為整理,寫成此文,並蒙《號角報》予以刊載,謹在此向他們致謝。

由於是次講座與聖體聖事和彌撒有關,我們會以教廷禮儀聖部於2004年出版的《救贖聖事訓令》(下面簡稱《訓令》)為主要參考資料。其他資料有梵二的《禮儀憲章》憲章,《彌撒總論》,和一些教父和當代禮儀學者的作品。為方便大家閱讀,全文分兩部份:1. 天主教徒為何要領聖體,2. 讓我們一起善領聖體聖事。

  1. 天主教徒為何要領聖體?

若真的想妥善地領受聖體聖事,我們要先回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天主教徒究竟是些甚麼人,他們為何要領聖體?天主教徒本來跟其他人沒有分別,後來因為他們聽了福音的宣講相信了天主,領了聖洗聖事,入了天主教會,成為天主教徒,成為主耶穌基督的弟兄姊妹,更成為天主聖父和教會的子女。所以天主教徒稱天主聖父「我們的天父」,稱教會「慈母教會」。

然而,人怎樣在聖洗聖事中成為天主聖父和教會的子女,成為主耶穌基督的兄弟姊妹?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教會其中一位最重要的教父聖奧思定,已經解答了這個問題。有一次在四旬期為自己教區的候洗者主持「授天主經禮」時,聖人於講道中向那些候洗者解釋,他們如何藉着聖洗聖事,成為天主聖父和聖教會的子女。

聖奧思定說,他們是藉着那位在天之父的精子成孕,然後從教會的子宮-聖洗池-出生:«Pater noster, qui es in caelis […], illius semine concepti estis, tamquam utero ecclesiae in fonte pariendi» (Sermo LVI, 5)。

此處聖奧思定所說的「聖父的精子」,就是「天主的話」。即是說,人是透過接受天主所說的話成孕,聖教會為他們安排的慕道期,就有如孕育期,最後時候到了,他們便從教會的子宮-聖洗池-出生為天主聖父和慈母教會的子女、主耶穌基督的兄弟姊妹。

其實早在聖奧思定對他的候洗者講這番話之前的百多年,約於主後第三世紀初,即主後202年左右,已經有人首次稱教會為母親。第一篇天主經釋義的作者戴都良(Tertullian),他在解釋「在天我等父者」這句經文時指出,「父親」和「兒子」是兩個互相關連的詞:既然有「父親」,就必有「兒子」,反過來說也是一樣。

他接着說,當我們向天主祈禱,稱祂為我們的父親時,我們應該同時記得教會是我們的母親,原因是沒有可能只有「父親」和「兒子」,而沒有母親,因為「父親」和「兒子」這兩稱號的根源,正是出自「母親」身上:«Ne mater quidem Ecclesia praeteritur, siquiddem in filio et patre mater recognoscitur, de qua constat et patris et filii nomen» (De oratione, II 6)。

事實上,教會是教友的母親這一事實,在教會的歷史中,除了以文字表達外,也透過聖堂的建築顯示出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廣場中,那兩排圓柱迴廊所代表的,正是慈母教會張開的雙臂,迎接那些從世界各地歸來的子女。

附圖(一):聖伯多祿大殿廣場那兩排圓柱迴廊原來的設計繪圖

附圖(一)所示的,是聖伯多祿大殿廣場那兩排圓柱迴廊原來的設計繪圖,大家可以見到,圖中所繪女人像的雙臂伸開作擁抱狀;附圖(二)是今日聖伯多祿大殿和廣場的那兩排圓柱迴廊,迴廊的形狀正如附圖(一)的原來設計繪圖,像張開的雙臂;附圖(三)是從聖伯多祿大殿正面中間一層的露台望向廣場。每當有重大慶典時,教宗會在這裏歡迎及降福從世界各地到來朝聖的信友。正如大家所見,那兩排圓柱迴廊就象徵教會這位母親張開自己雙臂,擁抱着聚集於廣場中,來自四方八方的子女。

附圖(二)是今日聖伯多祿大殿和廣場的那兩排圓柱迴廊,迴廊的形狀就像張開的雙臂

相信上面有關人成為天主聖父和教會的子女的過程的解釋,已經足夠讓我們明白,成為一個天主教徒的過程,並非如一般社會上參加某個社團組織,只是成為這些團體的成員,可以享受該團體提供的設施,或多了一些頭銜和職務而已。其他方面,自己還是先前那個人,一點沒有改變。

相比之下,我們藉着聖洗聖事「被生」為天主子女的過程,是一種真正的生物學生產過程。所以在聖洗聖事中,我們不僅獲得一個新的身份:成為天主教友這麼簡單,我們更「被重生」進入一個新的生命:天主子女的「新生命」中,成為天主的子民。這是為什麼當聖伯多祿寫信給居住在小亞細亞的基督徒時,稱他們為:「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伯前2:9)。聖伯多祿所說的,的確是事實。

附圖(三)是從聖伯多祿大殿正面中間一層的露台望向廣場

這等如說,每一個領了洗的教友,他與他所相信的天主的關係,是屬於人類社會中的「倫常」關係:父子關係。因此,教友對天主的稱謂「父」,不是一種象徵性、禮貌性的稱呼,卻是一個具有實質的稱謂:天主父的的確確是教友的父親,而教友亦實實在在是天主父的子女。循着這思想繼續分析而得的另一個結論是:天主教徒在聖洗中「被重生」進入的,確實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而非只是一種「講法」,因為他們的而且確進入天主的生命內。而我們知道天主是一位生活的神、一位永恆的神。

弄清楚了天主教徒究竟是些甚麼人後,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問題的第二部份:天主教徒為何要領聖體?如果我們前面所說的都是真的,人是藉着聖洗聖事「被重生」進入一個「新的生命」:天主子女的生命中。這表示任何人在天主教會內領了洗,成為天主教徒後,即時擁有兩個生命:一個是普通人類的生命,另一個則是天主子女的超性生命。

生物學告訴我們,任何生命都需要食糧的養育,才能繼續成長,生存下來,而且都需要適合自己的「特別食糧」,不能什麼都吃,否則一樣會死。例如植物和動物所需要的食糧便非常不同。因此,人在成為天主教徒後,他立即需要多一種食糧,他除了需要人類的食物外,他同時需要一種「特別食糧」養育他「天主子女的生命」。而這種可以養育「天主子女的生命」的「特別食糧」,就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聖體」。

關於這一點,聖戈瑪思奧(St. Cromatius di Aquileia),一位與聖奧思定同時代的拉丁教父,有一段非常有意思和傳神的解說。在他的一篇聖誕節講道中,聖人對他的教友說,聖誕節是慶祝主耶穌降生為人的事跡,而主耶穌之所以要降生,因為祂要把自己做教友的食糧。我們怎麼知道主耶穌是因為要成為教友的食糧而降生呢?聖人說,這從祂出生後,便立即被放在馬槽內而得知。因為馬槽是擺放動物和家畜的食糧的食器。現在主耶穌竟然一出世便被放在馬槽內,這不正好表示祂的出生,是為了要作我們這些天主子女的人的食糧嗎?因為人亦是動物的一種,是有理性的動物,既然這樣,人也要像其他動物一樣,往馬槽中取食。於是聖戈瑪思奧勸勉在場的教友說,就如動物為了不至於餓死,會擠到馬槽進食一樣。我們這些理性的動物,也有一個來自天上的馬槽讓我們進食,我們的馬槽就是基督的祭台,我們每天都要到這祭台進食基督的聖體,作為我們的救恩之糧:«Praesepium enim est ubi Animalia ad accipiendum cibum conueniunt. Quia igitur et nos animalis rationabiliasumus, habemus caeleste praesepium ad quod conuenimus. Praesepium enim nostrum altare Christi est, ad quod cotidie conuenimus ut cibum salutis de corpore Christi inde sumamus» (De natale Domini, Sermo XXXII, 3)。

事實上,《若望福音》第六章便記載了,是主耶穌自己要做祂的門徒的食糧。祂正是為此而生,為此而死。因為祂知道自己藉着水和聖神給予教友的,是一個超性的、永恆的生命。這生命既是超性和永恆,便非世間那些可以腐壞的食糧能夠養活,而是需要一種超性和永恆的食糧。但宇宙間除了天主之外,沒有任何別的事物是超性和永恆。於是主耶穌親自下降人間,來作教友的「食糧」,所以祂對自己的門徒說:「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若6:50-51)。

正因為這神聖食糧是如些重要,所以「聖教四規」的第三規指明,教友「該妥當告解並善領聖體,至少每年一次」。

除了主耶穌基督的「聖體」外,聖奧思定還提及其他幾種「天主子女的生命」賴以維生的「特別食糧」,例如聖道禮中的「讀經」、「講道」和教友在禮儀中回應的「聖詠」和「聖歌」,所有這些「特別食糧」,要在禮儀中方能得到。

 

  1. 讓我們一起善領聖體聖事

對如此尊貴神聖的「特別食糧」:「主基督的聖體」,教友應如何妥善地領受?由於教友在彌撒中所領的「聖體」,通常是-小片薄薄的麪餅,很多時大家都會漫不經意、掉以輕心。尤其是因為大家對「彌撒」太熟識了,不少教友有每日參與彌撒的習慣,或最少每星期會參與主日彌撒,有些還會在彌撒中擔任一些職務,比方做讀經員或參加聖詠團等。

再加上梵二後有不少人鼓吹彌撒只是「筵席」,忘記了彌撒更是一個聖祭,是聖教會「藉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奉獻給聖父的祭祀大典,以致最終對彌撒聖祭應有的神聖感,即英語所說的sense of sacred,蕩然無存,視彌撒聖祭有如一般社交聚會。這從今日不少教友參加彌撒,尤其是領聖體時態度的隨便,可見一斑。聞說北美一些地方的天主教友團體,把彌撒稱為「感恩茶會」:Eucharistic Party。不過說實在的,今日有些天主教團體舉行的彌撒和一個「感恩茶會」,委實也相差不遠。那該如何補救?下面謹引載《訓令》在這事上的一些指引。

 

(1) 讓教友認清彌撒聖祭奧蹟的偉大和神聖

為了讓教友每一次領聖體都能夠妥善地準備自己,《訓令》指出,最重要是幫助他們明白彌撒聖祭的神聖,偉大和普世性,對於這一點,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輕心。誰若依從一己的喜好而漠視之,包括司鐸在內,都會損害他們原該竭力維護的羅馬禮儀的基本統一性。此外也不可把歪曲及不諧和的因素帶進彌撒聖祭中,這樣做不但會在天主子民中造成教義上的模糊和困惑,立下不良的榜樣,而且無可避免地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事實上,今日這些「俗化」潮流,已經使許多信友感到困惑和不安(參看11 號)。

(2) 幫助教友積極及有意識地參與教會的禮儀,尤其是彌撒聖祭

在認識到彌撒聖祭的偉大和神聖及普世性之後,要鼓勵教友參與彌撒聖祭和教會其他禮儀時,不能僅是一種身體的臨在,更不應該是被動的,卻應視之為他們活出各人透過聖洗聖事而獲得的天主子女身份的重要行動(參看 37號)。

因此,梵二的《禮儀憲章》也提醒大家,為獲得禮儀慶典所產生的圓滿實效,參加禮儀,尤其是彌撒時,教友在心靈上需要有相稱的準備,更要心口如一,並與上天恩寵合作,以免白受天主的恩寵。所以牧者應該注意,教友不僅在舉行禮儀時,須要遵守教會所定的法律,而且要幫助他們有意識地、主動地並積極地參與禮儀(參看11號)。

另外,前面剛提到,有關彌撒聖祭的性質,《訓令》清楚聲明,教會一貫的教導是,彌撒不只是筵席,更是祭獻。因此,應該以此作為教友圓滿地參與這崇高聖事的主要動機。誰若把彌撒聖祭中祭獻的意義除去,只會把這件至聖聖事貶抑為「一種友愛的宴會而已」,對人類的得救毫無裨益(參看38號)。

而且此舉還會帶出另一弊端,就是將彌撒中所用的祭器視為「廚具」:kitchen-ware,結果是有些神父送完聖體後不會親自清理祭器,而是讓一些「非常務送聖體員」把祭器拿到祭衣房,或一間有洗濯設備的房間清理。關於祭器清理,稍後會詳細解說。

正因為要明確顯示彌撒不只是筵席,更是祭獻這端教義,舉行彌撒時,祭台旁邊或祭台上必須擺放一個有苦像的十字架,以顯示出彌撒聖祭與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犧牲的密切關係。今日不少聖堂舊祭台上的聖體龕上方,都會掛着一個大大的苦像十字架(例如大家在澳門的主教座堂和聖安多尼堂所見的),目的就是要提醒教友,他們所領受那在祭台上祝聖的餅酒,正是來自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作的犧牲祭獻。

事實上,梵二前四旬期星期五的拜苦路的十四處苦路(不是十五處,復活還要等三天呢!)永遠都是從祭台開始,再返回祭台結束,原因也在此。所以梵二前聖堂的設計,絕不會把「苦路十四處」移到聖堂外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