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耶穌是食糧?抑或我們才是食糧?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梁展熙 從今年的第十七主日起,禮儀藉《若望福音》第六章的開始──增餅奇蹟──來讓我們以數主日的時間來慢慢吸收耶穌那句「我就是天上神糧」的甘澀。要品嚐到這句話的甘,就花了四個主日;至於它的澀,無需久等,下主日我們就可體味到。 耶穌先指出,人們在增餅之後對他窮追不捨,不為甚麼,只因他們吃飽了(26節;見十八主日)──這是食物的首要目的,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人饑餓,便感到無力──無生命力,而當人飽足時,就會感到行有餘力──充滿生命力。我相信這是一般人最平常不過的感覺。然而,耶穌要向他的聽眾挑戰的,就是這根本的常識。耶穌問:如果食物能給予我們生命力,那麼何以那些即使在曠野中吃過由上主所賜的食物──瑪納,卻沒有得無限的生命力──永生不死,反而全都死了呢?(49節;見上主日)。
【聖教會的訓導權和禮儀改革5】「我們仍須努力」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何紹玲 禮儀改革帶給教會其中一份恩賜,便是更能全面地使用聖經。《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下稱SC)表明:「為給信友們準備更豐盛的天主言語的餐桌,應該敞開聖經的寶庫,以便使教友們,在規定的年限內,能夠讀到聖經的重要部分。」(SC 51)。彌撒中的讀經是循環式,給信友們很多默禱的靈感,從而對天主聖言理解更深、更能融入。 羅馬彌撒經本(第三版)的奉獻禮儀指出「信眾們透過奉獻來表達他們全心全意參與,呈獻餅酒或其他獻儀,以缓解教會的需要和濟貧。」奉獻禮的「其他奉獻」,提醒教友有關《教會》教義憲章(Lumen Gentium,34)的教誨,就是「他們的一切工作、祈禱、傳教活動、夫婦及家庭生活、每天的辛勞、身心的消遣等等,如果是因聖神而作的,甚至忍受生活的艱苦,都會變成精神的祭品,經耶穌基督而為天父所悅納(參閱伯前2:5)。」憲章繼續解釋:「在舉行彌撒時,與主的聖體,虔誠地奉獻給天父。這樣以敬天主的資格,處處表現聖德,教友們便為天主聖化世界。」 有人可能會問:「改革是否已完成並忠實執行?」
即使在民主體制下 基督徒也遭受迫害
(梵蒂岡新聞網訊)一份關於基督徒受迫害的報告書週一(15日)在羅馬發表,闡述了世界各地基督信徒受暴情況近來急速加劇的現象。這份報告書由英國外交大臣侯俊偉(Jeremy Hunt)委託製作,聖公會穆斯代芬(Philip Mounstephen)主教編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