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朝聖後感 ─ 湛江、潿洲島朝聖及化州探訪之旅

張志恒

為了讓生活添色彩,我們可能會旅遊和學習,同樣,為了使信仰不流於形式,我們亦需要不時思考當中的意義。為此,朝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讓朝聖者自己走一趟信仰旅程,從而反照自己的信仰景況。

朝聖團在化州 ─ 總領天使聖堂內合照

早前參加了由澳門天主教朝聖服務協會組織的朝聖活動,一連四天走訪湛江、潿洲島及化州。行程中,有形的教堂和秀麗的風景容易叫人定睛觀看,但無形的關係和對信仰的熱忱,卻教人明白需要用心經營。

關係是雙方的。「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 耶穌說得好,這彷彿提醒我們,基督徒的身份需要與這相稱。當然,未有考驗前,用口說的愛可說得動聽,然而與人交往時,我們會否因着愛而如耶穌吩咐伯多祿般寛恕別人七十個七次(完全)的寛恕別人的小過犯,抑或如我們的隨團神師劉哲明神父在講道中所言之憤恨難平呢?倘屬後者,基督徒的身份便無異於普通人,更遑論作鹽和光了。

常規的事情,容易令人失去當初的熱忱及使行動流於形式。我們對信仰的追求是否如當初的熊熊烈火,抑或如《默示錄》中的教會般不冷不熱呢?行程中,一件事情值得思考。那天參加當地彌撒,教堂內座無虛席,就連門口也擠滿了人,為慎重的緣故,主教在給予教友聖體聖血前,都會提醒僅教友方可領受。我們坐在最前排,眼見他開口詢問對方的身份,然後對方便僅領受祝福及帶笑離去了。心中令我感到他對人數眾多的信眾像是有一定認識的,不是來者不拒般給予聖體聖血,反而認真地履行他的職份。那麼,我們在信仰上的認真有多少像他呢?我們所做的事情有多少早已徒具形式呢?

這趟行程,我們看見了愛的付出,有先賢飄洋過海到中華大地並長眠於此、有神父從外國前來服侍村民十多年、有來自香港及法國的義工照顧村民的需要…… 凡此種種令筆者想起朋友早前說的,一個單憑意志而沒有愛的行動,是難以持久的,如協會製作的小册子中引述加爾各答聖德蘭修女的一句話:「愛,就必須付出;付出,就必須棄絶自私自利。」這可說是這趟行程最好的總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