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8】為甚麼要關注「歸向心象」?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為甚麼要關注「歸向心象」(透過影像返回現實的動作)?好問題。

先來簡短的回顧。我們探討過,理智的運作有三步驟:領悟、判斷和推理。第一個步驟(領悟)包括三個小步驟:理智從影像或心象(phantasm or image)抽取本質,形成概念,然後理智透過影像返回有形的事物。這透過影像返回現實的動作稱為「歸向心象」。

為何需要關注它?因為它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我們探討過,如果一個人不能把概念(概念是抽象、非有形的)運用在一個特定例子或情況中,這就反映他不明白自己在說甚麼。如果他無法運用它,即無法形成清晰的概念,他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理性的第二個運作),繼而無法進行推理(理性的第三個運作)。

「歸向心象」對生物學的學生尤其重要。比方,學生正在鑽研不同品種的水藻,他們需要觀看各式各樣的有機體(organism)的樣本。倘若他們所認識的樣本越多,將來便會越容易辨別它們。試想想,水藻的品種多達7000種。如果學生要辨別甚麼是海葡萄(Caulerpa racemosa),他便先要對它形成一個心智性內容。樣本看得越多,心智性內容便越豐富或越詳細。這情形為所有科目都是一樣。

更甚者,如果教育者和家長想要完成他們的使命,他們必須注意「歸向心象」。我不只談論學科的學習,而是在談論價值的陶成,它在學校的課程中經常被忽略。

以「尊重」為例。家長期望孩子的尊重,老師期望學生的尊重。如果社會要發展、繁榮和和諧,尊重是不可或缺的。

尊重不只能在課堂上講授和說明。它來自一個人在真實生活中的觀察,並重複地發現它的存在。小孩子的理智需要具體的影像或心象。如果一個人從未見過「尊重」的影像或心象,他永遠不會學會它-尊重為他而言只是空詞。再者,如果一個人發現他被人尊重,他會更懂得欣賞這價值。當小孩子受到尊重時,他就學會尊重他人。

教育者(老師或家長)不能只要求人尊重他們。尊重是要透過經驗或觀察而習得的。學生只能在現實中見過它(尊重)才能對它形成有形的影像或心象。所以,教育者要在言行中展示出甚麼是尊重,學生才能夠學懂它。

我想教人一些東西?讓我先說明它是如何成就吧。

真福保祿六世曾說過:「現代人接納見證多於老師,如果他們願意聆聽老師,這說明他們是好見證。」(講道,1974年10月2日)

現在你應該掌握「歸向心象」的重要性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