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德列.卡格利亞多奇(Andrea Gagliarducci)
譯:何紹玲
當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表示「在主教任命這問題上,中梵可能提出修正建議」,頓時給大家帶來了新的希望。
他在2月11日香港的英文公教報(The Sunday Examiner)撰文作出這表白,也為他在2016年8月之文章作跟進,他最新的文章給人某程度的振奮。
文中湯漢樞機表示,在任命主教問題上達成協議是「問題的癥結;雙方關係正常化這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但「絕未能把問題劃上句號,冀望這分歧能在一夜之間化解,想法是:不現實,也沒可能」。
總結時,湯漢樞機仍堅守信念,認為中國政府是將會承認教宗為聖教會最高首領;如有任何他認為不合適的主教候選人,他是有最終否決權。樞機解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也即是官方控制的教會,將變成一個志願團體,主教們是可以作緊密聯繫的。他更說出梵蒂岡最後會原諒中國非法任命七位主教,對這事他表樂觀。同時樞機亦希望未來「地下天主教會」的主教也被中方政府承認。
儘管湯漢樞機的話如何樂觀,有對中梵談判甚為熟悉的某位人仕,在匿名條件下向中央通訊社(CNA)透露:最後協議仍未有定數。
消息來源更指出:「中國政府仍要操縱任命主教權,而羅馬教廷對削弱教宗的最高主權亦表示不能讓步,雙方正陷於僵持狀態。」
唯一可能導致妥協的方案便是「教廷接受通過選舉產生的主教。但教廷也明白這選舉全都是受國家控制,而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的主教亦全屬於中國政府掌控的天主教愛國會。」
另一方面,這消息來源人仕補充說:中國政府會接受選舉產生的主教,但這主教也須得教宗認可,即使主教是不應從選舉中產生。
這人仕還用了大家所熟悉的三隻猴子來比喻現時互相協議的情況:「我沒看到、我沒聽到、我沒說話。」他繼續:「雖然教廷意識到這選舉並不自由,是個假選舉」,但負責梵蒂岡談判的人員會傾向於「默默地接受,以便日後的主教能忠於羅馬,打從開始便能與教宗共融。」
湯漢樞機最近的文章,指出天主教教義說明教宗「在任命主教上是有最終、最高的權力。」意思是「既然教宗對主教候選人的配稱度和合適度是有最終否決權,那麼,不論是當地教會推選出來的,或是天主教中國主教團推薦的,也只不過是一種表達建議的方式而已。」
湯漢樞機此舉是對前任香港主教陳日君樞機的掛慮,作出的回應。陳樞機在他的公開演講、書信、文章,均對該協議條款,強烈表示他反對的立場,更指出此舉有損教廷的權威,他要求教廷在未確保全面宗教自由之前,不要達成任何協議。
據湯樞機透露,現在有三大問題是受到威脅的:一、如何應付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二、怎去處理那七位非法任命的主教,因根據天主教法典,他們己因違反「自科」而被「絕罰」;三、如何處理現在「地下天主教會」但不獲中國政府承認的30位主教。
樞機表示:愛國會的「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他們的自選主教、自晉陞主教的概念,也僅僅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這些做法也是在「獨特的政治環境和政治壓力下產生出來的」。
香港主教表示,就這未落實的協議,「教宗在提名或晉陞中國主教這議題上,將會扮演關鍵角色」,加上「北京將會承認教宗的否決權和在選擇主教候選人時,他是有最高、最終的權力」。
據湯樞機指出,在這情況下,中梵協議將會把中國天主教愛國會變為「不論在嚴格意義上或字面意義上,一愛國組織」;也就是說:「它純粹是一個志願、非牟利、愛國家、愛教會的機構,成員是全國的神職人員及教友 。」
可是,實際情況卻複雜得多,因在「執行上」,每個獲北京認可的「官方」主教 ,必須是愛國會成員。結果這有可能達成的協議,立即受批評,並拿出當年被任命為上海副主教的馬達欽,在2012年的晉陞彌撒儀式上,竟然宣布與天主教愛國會脫離關係。隨後立即被軟禁。雖然他在2016年中曾作出放棄背離天主教愛國會的立場,他現仍在上海佘山神學院,過着孤立的生活,無法行使主教的任務。
除上述情況之外,天亞社(UCA News)曾報導國家宗教事務局於1月26日公佈一新決策:通過一修訂法規,行使共產黨員的嚴格管理,去維護責任,即「將會提升政府對宗教工作的法律權力」。
倘若最終在任命主教這問題上能找到一個解決方案,但中國非法任命七位主教這事件又怎去處理呢?因「事實上」,他們已被絕罰。
撇開非法任命這問題,這七位主教其中更被指控道德行為不當,須再作衡量。
正如湯樞機所說,困難是由於中國和教廷之間的不穩定關係,教廷是不能直接調查,所以,若是由中方去調查,更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
教宗是唯一能解除此類絕罰的人,被非法祝聖的人可向宗座尋求大赦,「但他們『必須證明懺悔』」,湯樞機說,任何非法任命的主教亦須「甘于服從教宗」。
據中央通訊社駐梵蒂岡的資料來源透露:教廷正為任命主教上,正物色中間點;而現行「由教區愛國委員會選拔候選人的制度」,應改為「合力找一位地下教會也欣賞和接受的」。
資料來源更指出「無疑,這樣的協議,未必能滿足所有的要求」,但我們並未滿意。來源又說,「每次要達成協議,代價可能便是失去一些自由。這便是我們的困難,但也明白,在現階段,我們並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了。」
這協議能做到的,便是任命一些主教,以解決現有空置的教區。中國政府取消了幾個教區,而教廷也可解散一些教區,以處理目前的情況。
資料來源繼續說:「教區曾經交托了一些教區給傳教會,但現在這些傳教會已全部撤退,再沒有外方傳教會在中國大陸。
在任命主教上,「越南方案」也曾被考慮為可行的辦法。
這協議或許會參照彼得羅.帕羅林樞機(Cardinal Pietro Parolin) 在1996年對越南的建議:教廷提名三位主教給河內政府,河內再作決定。然而,中央通訊社資料來源指出,「中方一直拒絕越南方案」;他們認為越南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情況。
縱使起步時遇到有些困難……如河內的緩慢回應,導致有些教區長時間空置……但越南的情況也算不錯,雙方已建立互信的關係。
教廷委派了一位非駐地特使到河內,成為建立邦交的第一階段。
中國的情況更複雜,並暗指中國政府有須要承認地下教會的30位主教。
照湯樞機的看法,問題並未陷入僵局,他認為地下教會是在特殊政治和歷史時期下產生,當時「教廷和北京還未建立互信,間接影響到政府與非官方主教們的互信」。
湯樞機更指出:「倘若教廷和中國是達成協議,那麼便意味着雙方的相互信任大增;而且非官方主教再不會被看作只懂堅持宗教原則的反對派。」這顯示政府對他們的觀感會好轉。
湯樞機多次強調,這些中國的地下主教,實際上是「愛國人仕的典範。」
提到那些非官方社群,湯樞機說近年政府對他們的態度已改變了很多;繼羅馬與北京建立互信,接着一定是平穩與力量。
現時的協議談判並不包括建立外交關係,據中央通訊社,熟諳中梵對話的資料來源指出:這議題稍後再作處理。
目前教廷對華的教廷大使館,是設在臺灣的首府臺北市,一個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反叛的省份。
說到與中國建交,教廷與臺灣的關係,一直是最大的障礙。
近幾十年來,教廷大使館已再沒有教廷大使,使館只由職級較低的外交官負責,職位為代辦。最後駐臺代辦為陸思道蒙席(Msgr. Paul Fitzpatrick Russell),但已於2016年3月被調派往土耳其,為當地教廷大使,現時臺灣職位懸空。
至於職位懸空,有說是為了緩和教廷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但事實上,這職位並不是真的空置,新的代辦為高德隆蒙席(Msgr. Sladan Cosic)。沒有公開宣布這委任,背後也有原因。
據中央通訊社駐梵蒂岡的資料來源透露,教廷會隨時放棄臺灣的外交存在,但此舉並不會破壞與當地的關係;教廷甚至可以加強在臺灣領域的存在,可於牧民上,作更具體的關注。
原文網址:http://www.catholicnewsagency.com/news/is-a-vatican-china-agreement-close-what-could-happen-97774/
【註】原文將香港寫為「總教區」,但實為香港並非總教區,只屬地方教區。(參閱《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夏其龍神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