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科普知識】「霧」「煙霞」「霧霾」?

受到東北風影響,加上風勢微弱,近日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質量有所轉差。讀者向遠方眺望時,不難發現戶外變得灰濛濛。有人認為這個天氣現象是「霧」,有人卻認為是「大陸的霧霾」。相信有很多人會有所疑惑,究竟什麼是霧,霧霾還是煙霞呢?

「霣」
「霣」(粵音:允)是大氣中的天氣現象,分為四種:水霣、光霣、電霣和塵土霣,上述提及的「霧」是水霣;「煙霞」或「霧霾」則屬於「塵土霣」。「塵土霣」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造成能見度下降。

「霧」
「霧」是微細的水滴飄浮於空中,而造成能見度下降的天氣現象。其出現的條件一般要水氣達至幾乎飽和之狀態,即相對濕度接近或等於100%(百分之百),而且大氣處於穩定態。

「煙霞」
「煙霞」同由物質飄浮於空中,而造成能見度下降的天氣現象。但構成「煙霞」之核心物質並非微細水滴,而是懸浮於空中或自地表被風吹起之懸浮性灰塵粒子(氣象學:氣溶膠)。當這些粒子與空氣混合,便會造成能見度下降,「煙霞」便會出現。由於懸浮性灰塵粒子不需以水滴作為飄浮媒介,所以其出現的環境之相對濕度一般低於80%(百分之八十)。

「霧霾」是什麼?分別何在?
「霧霾」與「煙霞」同是描述一樣的天氣現象,因為用語的區域性,澳門、香港將之稱為「煙霞」,而大陸則將之稱為「霧霾」、「霾」。儘管如此,其實同時稱呼「霧霾」是存在問題的,因為霧和霾(即煙霞)並無可能同一時間出現。除了澳門及香港地區以外,在天氣觀測中,台灣亦不會將「霧」和「霾」同時編報。

PM2.5、PM10?
以粒子的不同直徑,動力學上將懸浮粒子分為兩種:PM10(直徑小於10微米)及PM2.5(直徑小於2.5微米)。由於直徑微小,尤其是PM2.5,人類呼吸道系統的防禦機制(如呼吸道中的毛)很難將之阻隔,當其進入肺中,會累積於肺部,長年累月,會影響健康,甚至可能增加患上與呼吸道相關的病變。

空氣污染在澳門不太受到重視,希望藉此教學文章,能夠提高澳門人對空氣污染的認識和重視。

最後,附上一些監測本澳空氣質量情況的連結。

  1. 全球實況空氣質量
  2. 澳門氣象局空氣質量

【轉載:澳門氣象•天文(MM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