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聖鮑思高慈幼協進會於十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舉辦香港天半慈悲年朝聖。當天下午14:15於澳門港澳碼頭集合,乘船往九龍,乘車到鄧鏡波學校聖母進教之佑堂敬禮聖鮑思高神父的聖鐲,隨後可自由選擇朝拜聖體或往李嘉堂購買聖物。晚上7時集合乘車前往晚膳,餐後步行返回慈幼會修院入住聖母樓。翌日早上7時集合乘車往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參與8時的主日彌撒。隨後乘車、船入鹽田梓參與半天慈悲年朝聖活動。晚上九時乘船返回澳門。費用港幣1000圓正,截止報名日期十月十日(名額有限)。詳細行程報名表可向各中心幹事或慈幼中學詢問處索取。
Related Articles
【如何訓練教會合唱團?】(1) 教會對合唱團的訓導
文:龐保頤 近幾十年來,關於合唱團在天主教禮儀中的作用有着非常激烈的爭論。有些人,甚至神職人員,認為合唱團是信徒參與聚會的障礙,即使「參與」這概念頗為意識形態,有時亦很模糊。其他人則譴責合唱團在天主教崇拜中所受到的反對,認為沒有理由存在反對的。事實上,當我們使用「合唱團」一詞時,也需要小心。什麼是合唱團?我們可以說,合唱團是一起唱歌的一群人,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定義。教堂裡的會眾有時會一起唱聖詩,但他們並不是合唱團。有一句名言說,教堂裡的第一個合唱團應該是會眾。這聽起來很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合唱團不僅僅是一群人仼意地唱歌,而是先前已組織好的一群特定人士。然而,這個定義似乎還未夠充分,因為我們知道在大多數天主教音樂中,由於它來自我們的音樂傳統,並沒有「合唱團」(意思是相同的一群人),但是每個聲部都有獨唱者。因此在一個四聲部作品中,每個聲部僅由一個人演唱是很常見的,正如文藝復興時期那樣。這個「獨唱者與合唱團」之間的概念確實應有更多的探究,而我會試著作一些討論。事實上,獨唱歌手的偉大傳統在上個世紀初幾乎被去除(稍後會提到聖庇護十世(St. Pius X)的自動詔書),而它應被重新發現。
為亡者的大赦延至整個煉靈月
(梵蒂岡新聞網訊)為在目前疫情的狀況下避免人群擁擠,宗座聖赦院頒布一道法令,本年為已亡信友的全大赦將延至整個11月,以相應的措施和條件保證信友的安全。
巴西雕像 體現外來文明影響
(中央社訊)巴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16世紀傳教士相繼抵達巴西也引進足以影響巴西社會的當代文明,後世感念他們的貢獻,紛紛矗立雕像,紀念他們如園丁般的辛勤灌溉。 西元1553年,19歲的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安謝塔(Jose de Anchieta)神父隨葡萄牙航海大軍抵達巴西,1年後協助建立聖保羅市,設立耶穌會中學,對整個巴西歷史、教育和文化,影響深遠,足跡遍及南北,窮畢生精力於傳揚西方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