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人
主哭耶京堂
從橄欖山頂沿著棕樹主日路向下行,往革責瑪尼山園的途中,會路經位於橄欖山半山上的主哭耶京堂(Dominus Flevit)。昔日,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橄欖山上響起賀三納歡呼聲時,耶穌望見了京城,便哀哭起來。
主哭耶京堂就是紀念耶穌哀哭聖殿被毀、耶路撒冷的命運及其罪孽的地方,教堂的外形像一顆淚珠。堂內的祭台正面是個半圓形的窗,面向耶路撒冷,可以眺望聖殿山上的金頂清真寺,從某些角度看,台前的十字架剛好對正金頂的中心,許多介紹耶路撒冷的旅遊雜誌、明信片都以此景為標誌。祭台的下方有一個圓形的彩色馬賽克,砌有一隻母雞正展開翅膀保護向四面逃走的小雞。圖案周圍用拉丁文寫著: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在牠翅翼下,可是你們偏不願意」(路13:34)。
聖經上記載,達味和他的人向耶路撒冷進發,最後佔領了該城 (撒下5:6-10)。上主的天使吩咐加得告訴達味,在耶步斯人敖爾難的禾場上建立一座祭壇,於是達味付給敖爾難六百『協刻耳』重的金子,用足價買來該地,在那裡為上主建立了一座祭壇 (編上21:18-27)。達味死後,撒羅滿在那禾場上修建了上主的聖殿(編下3:1)。耶路撒冷遂成為以色列人的宗教與權力中心。
他死後,以色列分裂為北國和南國,北面是以色列,南面是猶大 (列上12: 17-20)。先是北國以色列滅亡,亞述大軍進攻耶路撒冷,猶大奮力抵禦,得以暫時保存(編下32:2-8)。但隨著巴比倫崛起,耶路撒冷淪陷,聖殿第一次被毀,猶大亡國,人民都被擄到巴比倫去(耶52:1-16) 。
及後,波斯王居魯士擊敗了巴比倫王,他登位後,批准被擄的猶大人民回國,重建耶路撒冷聖殿 (厄上1:1-5)。但後來,亞歷山大帝又擊敗了波斯人,建立了希臘帝國,耶路撒冷亦再次淪陷(加上1:1-33)。之後,猶大又被羅馬帝國佔領,在黑落德執政時,羅馬人更大興土木,將耶路撒冷的聖殿擴建,打造成當時最宏偉的建築。到了公元66年,猶大人起義對抗羅馬政權,至公元70年,羅馬大軍圍城三月,重新攻佔了耶路撒冷,聖殿再度被毀,且徹底地付諸一炬。正如聖經所載,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路19:42-44)。
現今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上再看不到聖殿,且已興建了兩座清真寺,一座金頂、另一座黑頂,由伊斯蘭教徒管理。猶太人只能到聖殿山西邊的擋土牆─哭牆,哭悼聖殿被毀。
聖言共享
「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跟前,把他們的外衣搭在驢駒上,扶耶穌騎上」,「當他臨近橄欖山的下坡時,眾門徒為了所見過的一切奇能,都歡欣的大聲頌揚天主說:因上主之名而來的君王,應受讚頌!和平在天上,光榮於高天」,「耶穌臨近的時候,望見京城,便哀哭她說:恨不能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 「日子將臨於你,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包圍你,四面窘困你」,「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路19:35-44)。
愛的淚水
耶穌預知有一天耶路撒冷的聖殿會被羅馬人徹底摧毀,並為聖城的命運哀哭。耶穌勸當時的人悔改,宣講天國的福音,治癒病人,復活死人,行了很多的神跡,但卻無法令他們改變,他不禁為他們悲傷、哭泣、流淚,這是充滿著愛的淚水。現今社會鼓吹強勢,從小被期待成為強者,男兒流血不流淚,往往不在人前展現內心的感受,漸漸習慣情感抽離,不會為別人的患難而有所感觸、有所行動,因為心真的變硬了,愛也消退了。但耶穌卻不單釋放了他的淚水,還釋放了他的愛。我仍繼續以冷漠武裝自己,無動於衷?還是像浪子回頭一樣,領悟天父的愛,懺悔己罪,以愛還愛?
耶穌在加里肋亞開始宣講天國時,便說:「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1:15)。
聖施禮華教導我們:「我身為基督徒,我欠天主多少!我沒有回應祂的聖寵,這個欠缺使我憂傷哭泣:愛的憂傷。我罪!」很好,你漸漸地承認自己的欠缺:但是,不要忘記用眼淚…和行為去抵償。《道路》,242。
教宗方濟各也這樣說:「耶穌在邀請人悔改時,並沒有充當人的判官,而是接近人,分擔人的處境。耶穌以這種態度觸碰人的內心深處,使人感受到被天主的愛所吸引,從而改變生活。而真正悔改的標記是我們發覺弟兄姐妹的需要,隨時準備與他們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