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亞社訊)來自東亞區的天主教青年團體聚集澳門,討論各自地方教會在媒體上的發展,這些年輕與會者認為,新媒體潛力無限,必須善加運用,在社會問題上發出教會的聲音。
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東亞區研討會十一月廿八日舉行,以「社會公義與和平」為主題,邀請了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從事傳媒有關的天主教人士出席交流。
研討會翌日安排了專為青年教徒而設的環節,協辦團體香港教區視聽中心的王惠慈對天亞社說,自協會成立以來,大部分會議都由各地成員的主管級人士參與,較少年輕聲音。
她說,「主管通常都是策劃的角色,而推動則需要青年的力量」,希望這次透過更多青年的參與,使他們能夠「接棒」傳承。
參加者圍繞大會主題,表達了各自地方教會回應社會公義問題的情況與困難,又認為教會必須擁抱新媒體。
澳門《號角報》總編輯若瑟.彌額爾.恩卡爾納桑(José Miguel Encarnação )指,雖然該報有教會背景,但不直接由教區管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編採自主,不用緊跟官方立場。
這份澳門唯一的天主教葡文報章曾因為批評一些社會事件而引起爭議,恩卡爾納桑指出,《號角報》作為媒體需要辨別好壞,而且有責任提出批評,「我們有時和教會並不一致」。
日本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主席町田雅昭指出,當地教會歷來對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一向不高,在一些不公義的社會事件上。
町田雅昭舉例表示,在隱瞞核污染問題上,教會並沒有發聲,因此,他們正嘗試在社會議題上多發表聲音。
然而,新成立的天主教網絡電台主持人淺野澄指出,日本的教友不多,廣播的首要目的是傳教,希望吸引年輕人收聽。
這個網台會在節目中播放天主教歌曲,邀請教友青年交流日常生活,此外也曾與「日本明愛」合作,分享如尼泊爾地震時義工前往災區的見聞等。
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屬下刊物《曙暉》的執行編輯張耀聰認為,香港教會媒體討論聚焦教會活動,受眾針對教友,未能將天主教的精神及教會訓導傳揚出去。
他說,教會媒體在選題方面可以更廣,多報道與弱勢社群有關的新聞,例如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甘浩望(Franco Mella)神父,如何幫助滯留香港的非洲難民,使信仰進一步走進生活層面,亦可改變外界對天主教信仰不問世事的觀感。
教會對媒體的運用可以是多元化的,張耀聰對天亞社說:「我看到韓國教會可以拍電影,日本可以有電台廣播,那香港教會是否可以想深一層,除了派發數碼光盤和售賣報紙,思考怎樣更好地將新媒體元素與現有媒體結合。」
隸屬《號角報》副刊的天主教青年月刊《清泉》負責人陳庭鋒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十分忙碌,是「看圖片比看文字多」的一代,若然仍走傳統刊物暮氣沈沈的路線或會流失讀者,因此,《清泉》的內容須貼近生活,表達形式需要吸引。
《號角報》副主編葉家祺表示,新媒體不斷發展使資訊爆炸,必須在表達形式上有創新,他們從去年開始製作精美的跨版視覺資訊圖表,使宗教資訊可以更有效地傳播。
王惠慈指出,這次聚會是為三年計劃踏出的第一步,首先互相認識取得聯絡,然後在協助這些青年團體的媒體發展。她說:「我們可以向他們提供專業的意見和幫助,希望兩年後大家能夠再聚會。」
[photo reference]
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