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民以食為天?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梁展熙

人在了解一個句子,甚或一段文字時,對其歷史背景認識(或注重)與否,得出的結論會截然不同。在我所觀看過的不少電視旅遊美食節目中,主持人在介紹何以中國美食幾乎冠絕全球時,多少都會提到中國有「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身在外地求學的我,當然同意中國菜的美味,但「民以食為天」中的「食」,非指美食,而只是三餐溫飽的糧食而已【註一】。不過有時候,曲解與創意,又確實不過一線之差。
的確,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們對「食」的理解,莫講與古時的人,就算與我們祖父母輩也有很大分別。也許特別是因為那一代人經歷過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嚴重不足,他們對食的講究,不過就是『溫飽』。然而,今天的年青一代,只要味道不好,即使餓著肚子,他們也未必賞面。即使肚餓難堂,他們可花費現金多的是,口味不合的,他們大可自家找食。

由上述兩個例子可見,脈絡背景(即上下文)和歷史背景對於理解一段文字,舉足輕重。先談歷史背景。很簡單,無論是耶穌時代,抑或以民在曠野中行走的四十年,糧食供應,與今天相比,簡直是天堂與煉獄。從耶穌的角度看,那是個本來物質就不怎充足的時代,在他出生(主前四年【註二】)前兩年猶太人就曾起義反抗羅馬政權,那當然是被羅馬軍隊血腥鎮壓收場。他那時代的人的成長時代有多艱苦,可想而知。至於身陷看不見邊際的曠野中,則更不用說。對於活在戰亂之下、貧瘠土地之中的人來說,溫飽,就已是遙不可及的小確幸【註三】。
其實,更重要的還算是上下文。由於禮儀基於各種原因,把聖經敘述的序言、過程、或結尾,或部分、或悉數刪去。因此,要了解箇中玄妙,還得親開翻開聖經。其實,讀經一和福音選讀之間,確有呼應之處:上主天降瑪納──耶穌就是天上之糧;上主一直降下瑪納,沒有間斷──耶穌也一直維持著信者的生命,沒有間斷。事實,我認為兩篇讀經之間另一關鍵連繫,禮儀卻留在下主日才選讀[但下主日的讀經一已非《出》]。如果我們把福音一直讀下去,在耶穌演說完畢(40節)之後,猶太人們「對耶穌竊竊私議」(41, 43節)。動詞「竊竊私議」(希臘:γογγύζω),與今天讀經一的古希臘譯本中的「[竊竊私議的」埋怨」(希臘:διαγογγύζω)同源。換言之,《若》作者把耶穌面前的猶太人,比擬為曠野中的以色列民。
但說到底,瑪納與這真正的天上食糧,終究有分別。耶穌也在禮儀略去了的演說餘下部分中說明了:「你們的先祖在荒野吃過瑪納,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食,使人吃了不死」(49-50節)。至於細節之何,則留待下主日分解。

【註】有關作者文章的附註及參考內容請參閱本報網頁版所載文章。

[不用排]
【註一】此句原出自《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註二】雖說西曆本意是以耶穌出生的年份來劃分時代(BC [before Christ]=主前;AD [Anno Domini = the year of the Lord]=主曆[字義:主年]),但學界普遍肯定主曆元年並非耶穌出生的那一年。經查明,最初計算出耶穌出生年份的六世紀修士易斯古(Dionysius Exiguus)在計算過程中出了錯。學界推算,耶穌大約出生於主前四年左右(誤差值:前後兩、三年)。前任教宗本篤十六在任時以神學家拉辛格身份所著的《納匝肋人耶穌》卷三中,也是提到這點。見:Joseph Ratzinger, Jesus of Nazareth: The Infancy Narrative (New York: Crown, 2012), 61-63.
【註三】現在常見(多於台灣;港澳筆者不詳)的新興詞。出自日籍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與安西水丸合著、於1996年出版的插畫散文集《尋找漩渦貓的方法》(うずまき猫のみつけかた)一書中的126頁。按作者所注,即「日常生活中的『小而確實的幸福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