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善牧主日更善牧主日的讀經
梁展熙
每年的復活期第四主日,今天禮儀慣稱為善牧主日。由於復活期內的讀經一全取自《宗徒大事錄》,故該主日的禮儀主題主要來自其福音選讀。善牧主日甲乙丙三年的福音選讀,都取自《若望福音》第十章:「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到此,大家不禁會問,今天明明不是復活期內的任何主日,遑論善牧主日,我何以寫以上這番話。原因在於,我認為,今天的禮儀選讀更切合所謂善牧主日的主題。
在讀經一中,耶肋米亞先知先批判了那些身為牧人──南國猶大的統治階層──卻沒有履行牧人責任的人,反而對之加以「驅逐和趕散,不肯加以照顧」(耶23:2)。與此同時,耶肋米亞也描寫了理想的牧人人選:他是由上主所興起的,他在大地上「維護正道和公義」(5節),以至人們會稱他而「上主,我們的正義」(6節)。這些《舊約》中的牧人條件,在善牧主日的讀經中是找不到的。
耶穌在福音中的行動,卻展示出牧人的另一特質。雖然耶穌看見的,並不是被自私自利的統治者榨取淨盡的黎民百姓,而是因為知道耶穌和宗徒們的目的地而徒步趕至,但耶穌在見到這群「有如沒有牧人的羊群」時(谷6:34),卻「動了慈心」(澳門主日彌撒經書譯本)或「動了憐憫的心」(思高譯本)。其實,這個動詞的希臘原文是「σπλαγχνίζομαι」(=splagchnizomai),自名詞「σπλάγχνον」(splagchnon),本義泛指人軀幹內的東西,即「一切內臟」(entrails),我們慣譯作「五內」;引申有「心[臟]」(heart)的意思;再引申有「愛意、感情」(love, affection)的意思。簡言之,因為看見為了見他而徒步趕至因而披頭散髮、裙拉褲甩的群眾,耶穌的心動了,更好說他入面「哽住哽住」(音:ang2),個心唔舒服。文中耶穌經驗到的,是無法自制的身體本能反應。牧者,是在看到自己牧養的人流離失所、失去方向時,會無法抑止的出手相助。[當然,今天福音只讀了故事前半部分,接著的就是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但禮儀最終也不會讀這部分,反而一躍而至《若望福音》第六章的版本]。
最後的,應該就是聖經中的牧人之最──上主(YHWH)。祂不單照顧祂所牧養羊群的日常生活:安憩草地、飲用清溪(詠23:2);祂引領路向,使羊群踏上正途(3節b);即使面對凶險幽暗,祂也不離不棄、陪伴在旁(4節);即使在戰場中,總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5節)。因此,上主所牧養的羊──聖詠作者──才會心悅誠服的把一生付託給上主(6節)。
由此可見,聖經中理想的牧人,持守世道公義,卻同時會不由自主地因所牧之羊的困境而觸動內心,更會照顧日常生活、生命方向、人生黑暗、對敵成敗。如此無微不至卻又能人所不能的,就只有上主。因此,就讓我們與聖詠作者一起歌唱: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詠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