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約祭祀之血 導向將來的血
梁展熙
聖體聖血節,禮儀年三年循環的讀經都不相同。而貫穿今年三篇讀經的,是個「血」字。在讀經一中,按《出谷紀》廿四章所載,梅瑟以血灑在百姓身上,作為立約儀式的結束。至於在《馬爾谷福音》中,耶穌特別強調他的血是「為許多人而傾流」的(14:24)【見註】。最後,在第二世紀初,《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把耶穌視作大司祭,模擬他在贖罪日當天在至聖所中執行大司祭的職務──向約櫃灑牲血。當然,他所帶去的,並非普通的大司祭按傳統規定的牲血,而是「自己的血」,並且「只一次而永遠進入至聖所,成就了永遠的救贖」(9:12)。從以上的撮要可見,雖然《谷》作者並只視耶穌最後晚餐杯中的「血」,以及他在翌日就要「為許多人而傾流」的血視為立約元素──發展自梅瑟傳統(?)──,而並沒有視之為祭祀,但初期基督信仰傳統很早就已開始從祭祀的角度來理解耶穌的死亡。
其實,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血也既與立約結盟又與祭祀有關。先看「血」字本身。如圖所示,在甲骨文中,血字由一個器皿和一滴液體組成。及至小篆,該滴液體被簡化為一橫──也就是今天楷書中皿字上的那一撇。《說文解字》曰:「祭所薦牲血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人血不可入於皿。故言祭所薦牲血。……從皿,皿者,周禮珠槃,玉敦之類。一象血形。在皿中也」。簡言之,由於古時人血不會被放進器皿之內,因此《說文》所指的定是血祭中的牲血。因此,「血」字本來專指祭祀中的牲血,後來才廣指所有生物的血。此外,中國古時也各軍會盟,也有歃血為盟的習慣。歃血者,《說文》解釋:「盟者以血塗口旁曰歃血」。可見,血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無論在祭禮抑或結盟儀式中,都擔當重要角色。
雖然在文化上,中國和以色列都對血都有相近的概念,但耶穌在最後晚餐所作的,有其獨特性。在這點思想上,讀經二為我們給出了一點方向。首先,耶穌的行動揉合了潔淨以立約,以及祭獻行動。【當然,這揉合的利用了猶太傳統中的贖罪祭,而這類祭祀卻已因為耶穌「一次而永遠」(once-for-all)的行動本身而沒有進入基督信仰傳統】。此外,耶穌的行動具有末世意義。他的血指向天主國內的盛宴(見谷14:25)和天主的「永遠基業」(見希9:15)。
所以,禮儀藉這幾篇讀經,令我們明白到耶穌的血,不單指向過去──讓我們紀念耶穌的犧牲、指著現在──我們藉他的血而得到淨化,並展望將來──永遠的天主國度。正正因此,我們才會日復一日的「舉起救恩的杯爵,呼喚上主的名號」(詠115:13)。
【註】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界大致相信成書最早的《谷》中,耶穌並「沒有」提到他的身體是「為許多人而犧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