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11: 25- 30 今天的讀經主旨是非常平安、非常安慰人的。「凡勞苦和擔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不管耶穌要求我們做到什麼,好能追隨他,他無時無刻要做我們安慰、寬恕、和好真正的泉源。無論生活對我們有多少嚴苛的要求,耶穌始終等待著我們。陷入困難和痛苦時,我們可以請他除去。他未必都會這麼做,可是我們可以確信的是他一定會讓我們重新拾平安。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必須牢記,不可以把耶穌看做逃避自己問題的方式。有時候,他給我們平安,不是讓我們脫離痛苦,反而在痛苦中給我們平安。期待耶穌或是他的媽媽或是其他某個聖人或是教會揮動魔杖,掃除我們所有問題、所有困難、所有障礙,這樣想其實很危險。耶穌自己的生命就是絕佳的例證。在革責瑪尼莊園,當他預見即將被逮捕、刑求和處決,他並不想經歷這些。耶穌求他的父免除這巨大的苦難:「父啊,如果可以,免除我這杯吧。」他這樣祈禱,但是在結束祈禱時,他說的是:「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瑪26:39)父保持沉默,他的旨意卻是明確的。耶穌必須面對那即將來臨的事。於是,耶穌後來結束祈禱起身,那時候跟之前非常不一樣了。從此刻到他受難的過程,他始終顯示出安靜的尊嚴和力量,即便面臨各式各樣的羞辱依然如此。他的內在充滿了平安,他對父說出全然的「是」就此產生了。 也許,我們會看到福音的兩個面向同時浮現,一方面,耶穌徹底、完全地將自己交在天主的手中,但是同時,他也體驗到「勞苦和負重擔」的人所經歷的安息。我們接近天主、耶穌或是聖母的方式或許不同,「天主啊,請賜給我這個,天主啊,我必須要得到這個,否則我走不下去了……不是祢的旨意而是我的要成就。我的旨意在地上承行,如同在天上。」這豈不是完全顛倒了!如此一來,這樣的祈禱沒得到答覆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生命中有些事情可以改變,而且得由我們自己去改變,透過改變我們自己。
(梵蒂岡新聞網訊)聖座教育部最近在宗座額我略大學開設「猶太學與猶太人關係學」的碩士課程。該課程由額我略大學的「貝亞樞機中心」籌備和管理,是兩年制的完整學術性課程。新課程將於4月21日的線上活動中進行介紹,也提供獎學金,以鼓勵來自全球各不同地區的學生前來羅馬修讀該課程。
「衝突正在摧殘兒童的未來」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上主日(5日)在主日誦念《三鐘經》之後,再次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嚴重局勢發出呼籲。教宗特別提到被捲入衝突的兒童,包括烏克蘭和世界上所有戰爭中的兒童。教宗也念及尼泊爾的地震災民和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我因天主之名請求你們:你們要停火!已有許許多多的人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