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伯爾納德 編按:本報今期繼續刊登一位內地教友的投稿,首兩篇以「成聖」的人生夢想作為第一章的主線,並列出共七點為例,助教友付諸實行。作者今期則以分享管理自己這一環。 二、管理自己 懷揣[胸懷裡藏着]夢想讓主領航。對自己生命負起責任,成為管理自己身心靈的行家里手[内行人]!
(本報訊)澳門教區慈悲禧年籌委會將於5月29日晚上8時至9時半假聖若瑟勞工主保堂舉辦「慈悲禧年:主慈頌音樂祈禱會」。誠邀全澳教友參與,一同透過聆聽福音和歌詠反思上主於不同時代對世人的慈悲和關愛。 是次音樂祈禱會參與單位包括:花地瑪聖母堂歌詠團、聖若瑟勞工主保堂歌詠團、望廈聖方濟各堂930歌詠團、氹仔嘉模聖母堂歌詠團 及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歌詠團(小學)。
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梁展熙 盲聾啞跛等,並非一般人願意過的生活。即便事已至此,現代醫療科技都會盡量幫助他們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而上句中的『回到』,是個暗喻,揭示了一個我們未必察覺得到的心態:人要『回到』的,是他本來屬於的地方。言下之意,一個人並不屬於傷殘的狀態,只是在『出外』時意外地、不幸地成了傷殘的。 有些人讀到這裏,會頓感不悅。甚麼盲聾啞跛!應稱他們為傷殘人士!沒錯,由於這種生活確是普羅大眾不希望過的,甚至不希望面對的,委婉語便應運而生。盲,成了視障;聾,成了聽障等。外語甚至有:physically-challenged(軀體備受挑戰的?)、handicapable(殘而不廢?)、differently-abled(有不同能力的?)。 希冀世間不再有傷殘生活,當然不自今日始。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就使法讓一位聾啞人士復聽能說(谷7:31-37)。讀經一中也提到上主要使盲人復明、聾者開耳、跛者跳躍(依35:5-6a)。而面對殘障問題,今天神學又出現一個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