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八日—常年期第五主日
讀經一:約伯傳 7:1-4,6-7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9:16-19,22-23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9-39
May Tam / 生命恩泉
我們與非信徒不同的是,我們願意分擔基督的救贖工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的痛苦變得更有價值。
當有人告訴我說,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解釋人的苦難和痛苦時,老實說,我不僅感到失望,並開始質疑自己對天主的信仰。但當我讀了敎宗聖若望保禄二世的宗座牧函「論得救恩的痛苦」Salvifici Doloris,用基督徒的理解去探討痛苦,那曾經似乎是毫無意義的問題就變得有意義了。事實上,痛苦本身是一個不能單純用人類理性來解釋的奧秘,而是要在靈性和神學中探索。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從今日讀經一的約伯傳,提供了他對這奧秘的見解。雖然約伯傳並沒有圓滿地解釋約伯所受的不必要的痛苦,但它以另一種方式去看待痛苦。在古時,苦難被理解為由罪孽造成,而罪孽應受懲罰,但這不是約伯的情況,他是一個正義和誠實的人。儘管約伯哀嘆和抱怨他的不幸,他並沒有放棄自己或上主。反而,他保持著正面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逆境:「我赤身脫離母胎,也要赤身離去;上主賜的,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約1:21)「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者……. 但我仍要看見天主」(約19:25-26)。約伯教導我們在考驗和磨難中,保持忍耐和希望。
當耶穌來臨並為我們承受苦難時,一切便開始變得清晰了。從人的觀點來看,耶穌的「替代別人承受苦難」行為,即使不是瘋狂,也是不合邏輯的。在衪公開講道時 (甚至現在),人都被「因果報應」這觀念所規範(cf.若9:2-3,路13:2-4)。就如在這主日的福音裡,人們來自各地找耶穌治療,為了擺脫他們的塵世苦難和身體上的痛苦。和他們一樣,我們慣常也盡量避免痛苦。我們不知道,原來耶穌將自己的苦難,成為救贖的工具。不但如此,衪還為苦難增加了新的意義,就是將苦難與愛相連。(「論得救恩的痛苦」第八部份)
我們與非信徒不同的是,我們願意分擔基督的救贖工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的痛苦變得更有價值。我們的回應是愛,而不是苦澀。我們的回應是希望,而不是無奈的承受。我們的回應是信靠,而不是绝望。我們不問:為什麼是我,而是:為什麼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