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容
其次,作為牧者,聖奧思定從聖安博身上學會應該怎樣準備講道。以下引載聖奧思定的一篇講道以資證明。這篇講道在十多世紀後,被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用到《啟示》憲章內:「所以所有聖職人員,特別是基督的司鐸們,以及其他正式為聖言服務者,如執事、傳道員,務必致力於勤讀聖經,及精細研究,以免他們中有人原來應把天主的言語中那龐大財富,特别於神聖禮儀中與託付給自己的信友分享,而竟然變成外表是天主聖言空洞的宣講者,內心卻不是天主聖言的傾聽者」(25號)。聖奧思定從安博身上學到的,正是如何懷著祈禱的心懷,「從他的內心深處細聽天主的話」這種正確閱讀聖經的態度,好讓天主的話能夠真正被他的心吸收和消化,之後再將這些話傳給他的信友。
還有是「宗教多元論」:religious pluralism的問題,今日這言論在不少天主教會的團體中也大行其道。根據這言論,由於每個時代及地域的人,他們不論在那一方面都如此不同,都有自己的宗教,所以沒有一個宗教可以強迫別人接受自己。而且又因為每種宗教都有自己的救主,因此當代有些天主教神學家已開始否認耶穌基督是人類惟一救主這端教義。他們認為基督徒可以把耶穌基督當作他們的救主,卻不能要求別人也接受同樣的思想,應該容許這些人繼續敬拜他們各自塑造出來的救主,不用理會這些救主到底是真是假。這思潮帶來的影響是人的得救,並非來自那位被人視作救主的力量,而是信徒的「心理」和「感受」所產生的結果。
當代這些主張「宗教多元論」的人或許忘記了,或忽略了,在主耶穌降生時,這個世界根本便没有「基督宗教」。任何對西洋史或宗教史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在那個年代,東西方世界在宗教方面,端的是比今日更多元,足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故從一開始,教會便是由來自不同宗教的人所組成。這些人都因為接受耶穌基督為他們的救主而放棄他們原來的宗教,成為基督徒,到最後很多古老宗教都被基督宗教取代了。
所以「宗教多元論」其實並非始於今日,而是古已有之。例如一千六百多年前,主後四世紀,羅馬有位元老院議員史密高(Symmachus),就曾經像今日有些人所說的,主張人無須接受耶穌基督,也可以通過不同的信仰獲得宗教真理,但他的意見受到聖安博等神學家的反駁。正因為受到聖安博的影響,主後410年,當羅馬受到北方蠻族入侵,全城幾乎被搶劫一空,死傷無數的時候,很多人都在問,是否因為羅馬人歸依了耶稣基督,放棄了他們的宗教,背棄了他們原來的神祗,所以招致這些神祗的懲罰。那時距離君士坦丁大帝於主後313年頒布「米蘭詔書」約一百年,距離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家宗教約四十年左右。面對這局面,聖奧思定的反應是,立即著手寫他那部共22册的巨著《天主之城》。在此書的第7册,聖人詳細分析了所有古希臘羅馬的神祗的出處,人們對他們的敬禮,和這些宗教的教義的荒誕、謬誤和矛盾,以證明主耶稣基督才是宇宙惟一的真神,而《天主之城》也成為後世研究歷史哲學的最重要著作。
因此,幸好初期的基督徒在傳教時,沒有跟今日某些人一樣,非常樂意把耶穌基督當作世界眾多宗教所敬奉的救主中的一位介紹給人,否則肯定教會不會有那許多從容就義的殉道聖人,西方也不可能有皈正的機會。尤其是,根本就沒有可能有一個今日我們所見的西方文化或文明,大概我們現在也沒有機會以基督徒的身份講話。
當然,我們絕對不能以任何方式強迫別人接受我們的宗教。可是,由於我們深信耶穌基督是全人類的惟一救主,因此我們有責任向別人介紹祂,介紹我們的宗教。因為這樣一來,我們最少可以給別人多提供一個選擇機會,而說不定,我們所介紹的,正是他們一直在追求的宗教。
有關耶穌基督是惟一救主的問題,別人愛怎麼說,我們管不了,但起碼在天主教會內,今日實在已經沒有甚麼討論餘地。因為聖保祿宗徒早就給了我們一個清楚的答案,他說:「雖然有稱為神的,或在天上,或在地下,就如那許多「神」,和許多「主」,可是我們只有一個天主,就是聖父,萬物都出於祂,而我們也歸於祂;也只有一個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藉祂而有,我們也藉祂而有」(格8:5-6)。因此,人只有在這惟一的主的名義下,才能獲救(參看宗4:12)。所以,福音宣講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宣稱人類救主只有一個,就是耶穌基督(參我弟前2:5)。
最後要向大家介绍的,當然是吸引我們這次來到上川島朝聖的聖方濟各沙勿略。那天坐在車中前往聖人在島上的小堂途中,心裏不停在想,四百多年前,此處還是個荒島,什麼都沒有,聖人是怎樣在這裏傳教的。這位出生於西班牙的貴族青年,家境富裕,儀表出眾,學間淵博,他本來可以結婚生子,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一輩子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和崇高的社會地位。可是就因為聖依納爵對他所講的一句話,他毅然放棄一切,選擇了跟隨耶穌基督,成為耶稣會士,接受修會派遣他到這遙遠的東方來傳教。聖依納爵對他說:「就算你獲得了全世界,卻失落了自己的靈魂,為你有何益處?」
1541年7月聖人從里斯本出發,1542年5月抵達印度的果亞,全程歷時13個月,在旅程中聖方濟各經常暈船,所以抵步時他身體已經非常衰弱。從1542年5月到1552年12月3日他在上川島去世那天為止,這十一年的傳教生涯中,聖人馬不停蹄,足跡遍及果亞、錫蘭和附近地區,及後更去了馬六甲,再從馬六甲轉往日本。抵達日本後他到處傳教,從九洲開始到過長崎、洪州和京都,最後於1552年8月來到當時非常荒涼的中國上川島。大家可以想像聖人所到過的這些地方,不管在文化或宗教等各方面,和他所宣掦的基督宗教:Christianity,有多大的差別。但聖方濟各從來沒有想過應不應該向當地人傳教,也沒有想過他所宣講的耶稣基督和祂的福音及教會,是否與當地的文化和宗教有所抵觸。因為他堅信耶稣基督是人類惟一的救主,所以祂也是為了這些人而生,為了這些人而死及復活。
聖方濟各沒有帶僕人,因為他認為人必須懂得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諸如洗衣燒飯等日常雜務,一定得親力親為,才會受人尊敬。他每到一處地方便和當地人一起生活,吃窮人吃的食物,晚間則睡在地上,聖人就這樣過了十一年傳教生涯,最後在上川島上去世。我們真的要好好多謝他,和他之後的傳教士,感謝他們對主耶稣的堅強信德,否則我們根本無法成為基督徒,當然也不可能有這次的朝聖之旅了。
總結這次朝聖的感受。其實天主教會宣揚耶穌基督為人類惟一的救主,並不是因為主耶穌祂需要這樣的頭銜或稱號。而是為了要滿全祂愛人的心願,祂愛人愛到願意為了拯救他們,降生為人,接受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酷刑。因為作為天主,耶穌基督心裏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個世界除了祂之外,再無別的救主。所以教會透過歷代聖人向人福傳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增加教友的數目,好加強自己的力量,教會不需要這些,因為教會的力量來自天主,不是來自人。教會要福傳,是因為她知道,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能夠給人帶來一個幸福的永生,進入天主的生命中。說到底,聖言之所以要降生成人,居於人問,不正是希望人能夠認識祂嗎?正如金言聖伯多祿主教在一次講道中所說:「那為我們誕生者切願我們認識祂」(主顯節後星期一,日課誦讀二,《金言聖伯多祿主教講道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