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聖若瑟大學於2017年6月24日,假主教座堂舉行2017年度畢業典禮。畢業典禮分兩場儀式進行,分別是上午畢業典禮及下午畢業典禮,共207名學生獲頒發學位。 兩場畢業典禮,在澳門教區首牧兼聖大校監李斌生主教的主禮下進行。聖若瑟大學校長薛沛德教授在上午典禮授頒六個博士學位 。是次畢業典禮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澳門社會工作局、澳門明愛等多個不同機構和組織的嘉賓見證下,共頒發了41個碩士學位及160個學士學位。 薛沛德校長在致詞中,恭喜應屆畢業生並祝願他們擁有更好的明天,將來繼續學習和尋求真理。 聖若瑟大學2017/2018學年第二期招生,於六月三十日結束;整體報名人數與去年相若。該校的新校舍將在九月投入使用,為師生提供更佳校園環境。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希望是殉道者的力量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6月28日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勉勵基督徒不要「以惡還惡」,因為在我們中間始終「有一位」比黑手黨與陰謀詭計更強大。教宗還說,把自殺式襲擊者視為殉道者的觀點,令基督徒厭惡,因為殉道意味著作見證、忠於福音,而他們的死與天主子女的態度沒有絲毫關係。 殉道者不為自己而活,不為肯定自己的主張而戰,只為忠於福音而死。教宗方濟各以這番話再次展開對基督徒希望的省思,稱「基督徒的希望是殉道者的力量」:「殉道不是基督徒生活的至高理想,因為在這理想之上還有愛德,即對天主和近人的愛。」 教宗說:「把自殺式襲擊者視為『殉道者』的觀點令基督徒厭惡。不,他們不是殉道者,他們的死與天主子女的態度沒有絲毫關係。有時,讀到過去和今日諸多殉道者的事跡,——今日殉道者比教會初期還多——,我們對他們經受考驗時的堅毅感到震驚。這種堅毅是激勵他們的偉大希望的標記。任何事、任何人都無法將這確鑿的希望與天主藉耶穌基督賜予我們的愛相隔離。」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會晤新樞機
(綜合報道)在擢升樞機儀式後,教宗方濟各與五名新樞機到梵蒂岡,探訪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榮休教宗看到教宗方濟各時,立即脫下他的白絨帽,向現任教宗致意。 老撾的新樞機路易斯·瑪利·林·曼坎昆(Louis Marie Ling Mangkhanekhoun),首先以法語向本篤十六世問好。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以各人的母語,與五位新樞機聊天,顯示出他的語言天份,同時亦精神奕奕。例如,他以西班牙文向薩爾瓦多的新樞機額我略·羅薩·查韋斯(Gregorio Rosa Chávez),和巴塞隆拿的新樞機胡安·若澤·奧梅拉(Juan José Omella)問好。
教宗擢升5位新樞機:雙目注視著十字架上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週三(28日)下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公開樞密會議,擢升5位新樞機,並鼓勵他們與耶穌一起行走,「耶穌在你們前頭行走,要求你們跟隨祂,果斷地走上祂的道路。」同時,亦呼籲新樞機要將雙目牢牢注視上十字架,以及現實的世界中,切勿因其他牽掛與前景而心不在焉。 教宗引述讀經中指,門徒在路上心不在焉,所關心的事物不符合耶穌的「方向」和祂完全承行天主旨意的心願:「例如,雅各伯和若望兄弟兩人盤算著坐在以色列王的左右該多麽好啊(參閲:37節)。他們不注視現實!他們視而不見,不懂裝懂,以為自己比別人都明白。」
新飛機「龍環號」祝聖儀式
葉家祺 澳門航空於2017年6月20日上午,於澳門國際機場飛機庫為新引進的空中巴士A321(MSN6693)「龍環號」(LONG WAN)舉行祝聖儀式,由天主教澳門教區榮休主教黎鴻昇主禮。該飛機已於6月22日投入運作。 澳門八景:龍環葡韻 「龍環」是澳門龍頭灣區域和氹仔的別稱,像龍一般蜿蜒的海岸線孕育著一代代的澳門居民。1992年由澳門八個社會團體組成了新的澳門八景評議會(最早的「濠鏡十景」載於清朝印光任之《澳門紀略》中),綜合考慮「歷史性、時代性、可觀性和連續性」原則進行遴選。翌年從43個澳門景點中選出經共同評議的「澳門八景」。
聖德蘭學校 兒童節才藝表演活動
(本報訊)聖德蘭學校小學部於兒童節當天舉行「才藝表演」活動,期望藉此機會讓學生盡展所長,發揮潛能,為社會培育未來的棟樑。 首先,由校長盧桂芳修女勉勵同學要在平日學習中敢於嘗試,不怕困難與失敗,勇往直前,從而發掘出個人的潛能。當天活動豐富多采,有舞獅、、環保時裝show、小組合唱、大合唱、舞蹈、小結他、口風琴、鋼琴獨奏、古箏獨奏、英話話劇、太極拳、魔術及親子合唱等,節目編排緊湊,動靜兼備。參與同學態度認真,施展渾身解數,展現積極自信的一面;同學們出色的表現,帶動了現場熾熱的氣氛,至於台下觀看的同學則表現得積極投入,為同班的同學打氣,並給予熱烈的掌聲,展現出對表演者的欣賞及尊重。 是次活動非常成功,除了能帶給同學們一個愉快而熱鬧的節日外,也可藉此發掘出同學們多才多藝的潛質,為日後的成長路更添姿彩。
家庭重塑工作坊
(本報訊)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將於2017年8月4 – 6日(三日兩夜),假香港長洲慈幼靜修院舉辦「家庭重塑工作坊」。目的是增加個人認識,達致自我成長;從探索家庭的根源,尋找今日所遇問題的根,重塑個人生活及婚姻,將以前的經歷變成新的動力及能量,進而給生命賦予新的特質與潛能。內容包括:講授、分享、小組體驗、角色扮演等。對象為年滿21歲人士,費用每位MOP1300元(會員)及MOP1400元(非會員)。名額有限,報名從速。查詢詳情請致電2838 8886,或瀏覽該會網站www.mcaf.org.mo。 導師簡介: 黃葉仲萍博士,香港伯特利輔導中心主任,伯特利神學院教授,從事教學及輔導工作多年,有資深婚姻、家庭輔導及督導經驗,對家庭及親職輔導特別感興趣。同時亦喜愛寫作,著有《治療由家開始—治療師的筆記本》、《勇闖快樂人生—— 十七個勇抗情緒病的故事》、《你心、我心、孩子心》等著作。
2017國際明愛慈善宴
(本報訊)主題為「關懷困苦 不分遠近」的「2017國際明愛慈善宴」,於6月25日假澳門君怡酒店君怡軒圓滿舉行,筵開29席,350多人參與。慈善宴的目的是為國際明愛籌款,為其在國際上的各項援助工作籌募經費,並希望透過宴會讓市民加深對國際明愛的認識和了解。 慈善宴席間播放了講述敘利亞難民經歷和現況的影片,讓在場人士能更瞭解他們的困境,從而喚起市民對戰爭、難民家庭及孤兒的關注。 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呼籲人人關懷困苦,不分遠近,幫助世界上弱小、貧窮和被邊緣化的人,支持國際明愛的救援工作。慈善宴籌得善款逾澳門幣貳拾伍萬元($250,000),善款將透過國際明愛援助敍利亞的難民家庭、兒童,為世界送上溫暖。
新聞簡訊
香港夫婦胎兒流產被視為醫療廢物 教區墳場設「天使花園」安葬流產胎 (香港公教報訊)香港早前有公教夫婦的胎兒流產,由於胎兒不足24週,當事人一度無法取得醫院證明書以安葬胎兒。香港天主教墳場委員會與政府當局協商後,當局最終讓這對夫婦Kevin 和Angela(化名)的胎兒安葬於天主教墳場。 香港天主教墳場委員會主席陳志明副主教6月19日對《公教報》說,教區已接獲當局通知,批准天主教墳場安葬不足24週的流產胎兒遺體;並於上週六(24日)在柴灣聖十字架天主教墳場舉行葬禮。 Kevin對接受《公教報》訪問時稱,對於能妥善安葬胎兒,夫婦二人感到安慰,內心傷痛亦暫且得以釋懷,並希望以此案為例,日後能幫助更多遇上相同處境的夫婦。 香港傳媒早前報導,Kevin夫婦的胎兒遺體此前一度遭醫院視作「醫療廢物」,經交涉後夫婦方可領回遺體。陳志明副主教重申,教會認為生命從受孕開始便當被尊重。 天主教墳場委員會已著手於柴灣天主教墳場設置「天使花園」,以安葬流產胎兒。有關設計和其他事宜,亦正相繼展開。
教宗方濟各:基督徒不需要星座
(梵蒂岡電台訊)相信基督、跟隨基督,還需要占卜算命來測運程嗎?教宗方濟各在週一(26日)的清晨彌撒中表明,「真正的基督徒信賴天主,聽從祂的指引邁上旅途,向上主的驚奇開放;因此,星座和算命師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沒有任何地位。」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創世紀》,講述亞巴郎聽從天主離開故鄉,動身前往應許的福地(創12:1-9)。教宗解釋道:「這是基督徒的生活風格、我們身為天主子民的風格,它基於三個幅度:割捨、許諾和祝福。」 亞巴郎離開故鄉便是「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