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早前網上流傳指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身體欠佳,令不少教友紛紛在網上留言,並對榮休教宗的健康與彌留表示關注。但本篤十六世的私人秘書接受訪問,否認流傳的消息。 網上的流傳稱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私人秘書甘斯魏(Georg Gänswein)總主教更新社交網站,指「本篤十六世猶如一盞快將熄滅的燈。他現時與天主、與世界十分平安。他現時走路不能沒有協助,也無法舉行彌撒聖祭」的消息。 事隔幾天,甘斯魏接受傳媒訪問,指有關報道全屬虛構:「這完全是錯誤的!我很想知道這個作者是誰。這兩天我收到很多訊息有關這個消息,指很多人感到十分擔心。這完全是發明出來的。」 甘斯魏隨後又於Facebook分享一張本篤十六世於10月14日與兄長進食早餐時的合照;另外,聖座新聞室主任伯克(Greg Burke)亦更新Twitter,分享一張本篤十六世與兩名修女的合照;讓一切流言不攻自破。
ALMA REDEMPTORIS MATER – Music by Aurelio Porfiri
Liturgical Mass Sheet
早上祝福教廷員工 睡前降福全世界 私人秘書憶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一天
文:Przemysław Radzyński 譯:Jasmin Yiu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紀念日為10月22日,有國外媒體訪問已故教宗的私人秘書 —— 莫克日斯基(Mieczyslaw Mokrzycki)總主教。他在一次訪問中憶述若望保祿二世每一天的行程。 曾作兩位教宗(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及教宗本篤十六世)私人秘書的莫克日斯基總主教,在接受訪問時,勾起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每天生活:「我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他清晨5時起床,祈禱,以及用冷水洗澡」
【聖言啟航】死的凱撒頭像 活的天主肖像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在牽涉到政教關係的議題上,多被人以金句的形式引用。當然,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以醒世警人,本無不妥。但若高舉名言卻又忽略其上文下理,甚至歷史背景,則或有盲目用典之嫌,甚至使人誤解背後的意思。耶穌這『金句』,就不時被斷章取義,用來提倡一種所謂「兩個國度」神學觀(“two-kingdom” theology),把生活切割成互不相干的兩部分: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又或有人用以證明人應該毫無保留地(盲目地)服從任何政權。 耶穌的『金句』,其實是回應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的問題:「給凱撒納稅可以嗎?」。今天,我們向政府納稅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耶穌時代來說,則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羅馬帝國向猶大所徵的,乃人頭稅。此稅項除了經濟意義外,還有其政治意義:每個猶太人,無論男女、自由人或奴隸,都隸屬羅馬帝國的統治。事實上,在主曆六年,就曾有個名叫猶達的加里肋亞人(熱誠黨人)因為羅馬帝國要為徵稅所進行人口調查而起義,結果自然是被無情地鎮壓(見宗5:37-38)。換言之,問題牽涉到的,是高壓的外族政權。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22: 15- 21 本週福音的重點強調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門徒時所說的話。可以分為三部分:首先,復活的耶穌告訴門徒:天主父已將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交給了他,因此,凡是跟隨並信從耶穌就是信從天主父。接下來,耶穌派遣門徒們往普天下去,使萬民都成為他的門徒。他將所有權柄都交給了門徒,他們要繼續執行耶穌在世時的使命,他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他們存留誰的罪,就給誰存留;他們要宣講耶穌所教導的一切;他們要治癒人的疾病與創傷、安慰受苦人的心靈。「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施洗」要成為耶穌門徒、同屬一個基督身體合一的標記。最後,復活的耶穌許諾門徒們,要和他們(教會)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六)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9. 神學方法的架構 自十九世紀以來,信理神學一直在使用一個具兩部分組成的方法論,或必要性的方法論的階段。透過兩個緊密相連的道路 —— 實證神學和思辨神學 —— 信理神學求啟示的神學性理解。我們不能忘記這兩個是不可分開的,而他們亦不能以兩個互相獨立的活動而存在。神學的正面和推測方面彼此有著密切的關係。
【速食哲學36】那外在原因呢?
文:文祖賢 jmom.honlam.org 譯:吳志濠 上星期我們談論了兩個內在的原因:質料因和形式因,說明它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其實它們在倫理學範疇的應用更為廣泛,但我們往後才加以說明。 今天我們會討論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分為兩種:動力因和目的因。 甚麼是動力因?動力因即事物的構成動力。當我們問及「是誰做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尋找動力因。 那目的因呢?解釋運動朝向目標的理由即目的因。它用來回答「有甚麼目的」這問題。我將四個原因放在一起,看看它們所回答的問題。
從《愛的喜樂》勸諭初探公教的婚前培育(一)
文:陳思穎、梁敬之 前言 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的復活節後,頒布了一份以家庭為主題的宗座勸諭《愛的喜樂》,這份勸諭是2014年及2015年兩屆以家庭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的結晶品。總結兩屆世界主教會議的探討成果,教宗撰寫《愛的喜樂》勸諭,在聖言的光照下,羅列了在各種文化和環境下的家庭所面對的實況和挑戰;除了重申及再次肯定家庭在啟示和教會訓導中的特質和價值外,更特別強調婚姻中的愛及其果實。按時代的需求,並參照世界主教會議中的研究成果,勸諭提出一系列的牧民建議,為使家庭的和教會能相輔成長。 個人、婚姻及家庭的成長歷程有不同的階段,責任及挑戰。因此,「愛」的內涵雖然恆久不變,但在不同的情境和人生階段,「愛」的呈現方式會有所不同。所以,「愛」是需要學習和準備,正如天主也為愛衪的人有所準備(格前2:9)(1)。教宗在《愛的喜樂》勸諭指出,「學習去愛一個人」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培育,這個學習過程不會自動發生,也不可以透過一個在婚禮前舉辦的培育工作坊成就。為每對夫婦來說,婚前準備或培育早在他們出生時開始。他們在家庭裡接受的教育應該準備他們認識自己,使他們有能力作出充分和明確的承諾。(2)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戀愛培育」、「婚前培育」及「婚姻培育」都是從小在家庭開始,終其一生不斷進行的培育過程,準備他/她成為一個職稱的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父親/母親。 兩位筆者主要參考《愛的喜樂》勸諭第三至第五章(3)及有關文獻,提議給慕道班導師、主日學導師及牧民工作者提供適當的培訓,讓他們掌握有關婚姻及家庭的基本認知和視野,好能在慕道班、主日學和深化教友信仰的過程中,及早和有效地引導主日學學生、慕道者、準備結婚的人士及教友,整合婚姻、家庭和信仰,為回應婚姻聖召和建立健康的家庭作出準備。
【辯解書4】我們能相信神是全能的嗎?
文:阿納斯塔西奧斯(Anastasios) 譯:何紹玲 異議 1:如果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又如果他們都有自由意志,這就是說,神並非全能的,祂也受限於人類的自由。 異議 2:如果神是全能的話,為什麼祂不確保每個人都相信祂? 異議 3:現今科學都去解釋很多屬於神是全能的現象,這意味着總有一天科學將能解釋一切,我們便不再需要相信神是全能的了。 相反,在路加福音(1:37)有載:「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兩年半前遭伊斯蘭國恐怖殺害 利比亞警方尋獲21名科普特基督徒屍首
(綜合報道)利比亞警方日前於城市蘇特(Sirte)附近的一個沙漠,發現21具屍體,當中20名是埃及人,一名是加納人,相信全都是2015年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於地中海沿岸割喉的科普特基督徒。由米蘇拉塔刑事部發放的照片,可見遺體被滿是血跡的橙色服裝蓋着。 2015年2月15日,伊斯蘭國公開短片,顯示21名遭綁架的埃及基督徒,身穿橙色衣服,跪在海邊,他們身後站着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在講話後被活生生地割喉。經調查後,外界相信21名基督徒早在當年1月遇害;短片震驚全球,教宗教方濟亦發言,稱基督徒殉道的情況於現今的二十一世紀仍在發生,表示會為這21名殉道者祈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