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週一(24日)繼續波羅的海三國的訪問行程,從立陶宛前往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在總統府會見了該國的政府當局、公民社會與外交使團。 教宗在講話中指出,拉脫維亞因從前的分裂和衝突,經歷了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上的艱辛磨難,但現時已變成一大文化、政治和船運中心,將哀嘆與悲痛轉化為歌聲與舞蹈,努力變成對話和相遇之地、和睦共處的地方,竭力展望未來。
國際 World
牧靈訪問最後一站 教宗會見愛沙尼亞青年:愛呼喚著我們
(綜合梵蒂岡新聞網)9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抵達了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繼續他牧靈訪問的最後一站。他一抵步後,在總統府會見該國政府當局和外交使團,並指出該國數世紀以來都以「聖母瑪利亞之地」這個稱號名聞遐邇,而這稱號不僅關乎該國歷史,也是國家文化的一部分。
梵蒂岡正式承認首爾朝聖地
(天亞社訊)梵蒂岡9月14日在首爾舉行官方慶祝活動,承認南韓首都多處朝聖地為官方認可的國際朝聖地;這是亞洲首個地區的殉道者聖地獲此認可。 慶祝活動在具歷史意義的徐素文公園舉行。在那裡曾有數百個人被殺害,當中有44人已獲宣聖,另有27人已獲宣真福。
不同的道路,相同的召叫 美國父子齊回應司鐸聖召(一)
文:Clara Hatcher /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安德魯依芬格(Andrew Infanger)分享他司鐸聖召的歷程。 他每個主日參加彌撒,在一間教區學校讀書,用了幾個暑假參加由本篤會修士舉辦的暑假生活營。最後,他在一間規範較小的天主教大學完成學士學位。 他從未考慮過自己會成為基督徒的模範,或虔誠得足以成為司祭的一員。他有其他的在職計劃,「有時候,我在想自己是最後一名你認為會是神父的那位。」 然而,安德魯執事還有不足兩個月便接受司鐸聖秩聖事。他坐在聖方濟各沙雷氏修院,穿着黑袍;在他旁邊的,是他的父親彼得依芬格(Peter Infanger)。他們在談話時,不時向着對方微笑;當一人說話時停了一會兒,另一人會代為完成句子。明顯地,二人的關係十分要好。
教會記者培育研討會
由宗座聖十字架大學舉行的教會記者專業研討會(Church Up Close),9月10至16日於羅馬舉行。來自全球多地的30名教會記者抵達羅馬,進行密集式的培訓。透過由教廷各部門人士提供的專題講座,學習和了解教會內各個部門,並探討教會部門的運作與關係,同時彼此作出交流。
週三公開接見 教宗:絕不可辱罵父母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週三(19日)於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接見活動,並在要理講授中指明一條基督徒應走的幸福道路:「為過幸福的生活,就需要孝敬父母」。 教宗解釋,「藉着耶穌,我們在童年的創傷確實能轉化為潛力,正如許多聖人所經歷的那樣。因此,應與自己的生活重新和解,不再詢問自己『為何』受這樣的苦,而要省思為了哪項使命,天主才『透過這經歷來磨練我』。」
聖真納羅乾枯的血液化成液體
(梵蒂岡新聞網訊)意大利那不勒斯總主教塞佩樞機宣布,當地主教座堂保存的聖真納羅(Saint Januarius)乾枯的聖血週三(19日)再次化成液體。聖真納羅是那不勒斯城的主保。 塞佩樞機向《宗教新聞社》表示,「聖真納羅邀請我們以更深層次的眼光看待這城市」。他解釋,今天從正確方向看待城市,「意味著把它置於我們關注和照顧的中心。那不勒斯是聖真納羅的那不勒斯,因為他選擇了它、保護它,並且愛它。」 那不勒斯有諸多問題,塞佩樞機說,但「那不勒斯需要依靠青年才能再度飛翔。即使有聖真納羅的保護和鼓勵,青年必須要求擔任主角。首先要給他們希望的理由,而他們則應該把這希望體現出來。」 塞佩樞機說,因家庭重擔和種種原因,很多年輕人剛進入社會就已筋疲力盡。為此,團體和個人,機構和民間組織以及教會,要盡一切努力幫助他們。
教宗接見加布遣會士:要吸引衆人尋求天上的事
(梵蒂岡新聞網)方濟各加布遣會上月27日至本月16日於羅馬舉行第85屆修會大會,並選出意大利籍的羅貝爾托·傑努因(Roberto Genuin)兄弟為新任總會長。會士們上週五(14日)到梵蒂岡,並獲教宗方濟各見面。教宗勉勵他們以謙卑和純樸的心接近群衆,吸引衆人尋求「天上的事」。
埃及主教遭殺害震動科普特禮教會
(天亞社訊)埃及警方表示,北部一間位於偏遠沙漠地區的隱修院,其獲尊崇的院長於7月下旬遭一名前修士殺害,並揭發案件或跟修院內部分裂有關。這突顯了埃及科普特基督徒所面臨的危機。 遇害的院長埃皮法尼厄斯(Epiphanius)主教,師承「神貧的瑪竇神父(Father Matthew the Poor)」,後者擁護教父和隱修生活的復興。
非洲主教:社交媒體非福傳的魔術棒
(天亞社訊)非洲塞內加爾達喀爾總教區本雅明.恩迪亞耶(Benjamin Ndiaye)總主教5月12日向天主教傳播專家致辭時表示,對使用社交媒體作為福傳工具有所保留。 這位總主教在第五十二屆世界社會傳播日的慶祝活動上對參加者說:「深度的相遇讓人認識耶穌基督,並跟隨祂。」 他認為,相信社交網絡可能成為傳播福音的主要工具,是天真的想法。恩迪亞耶總主教指:「社交網絡是基於不持久的即時性。」 他說:「在我看來,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培養願意深度思考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只關心膚淺的感觀之中。」 因著這一信念,這位總主教拒絕了媒體專家,以他名義於社交網站Twitter開設賬戶的建議。 他說:「天主聖言邀請我們去內化,而每天講幾句話並不會加深我們的基督信仰。」 規管的需要 從恩迪亞耶總主教的觀點來看,流行的事物並不一定會有效地促進建設文明所需的深度。 他說:「每分每秒也有新聞發布是好的;不過,缺點是十分鐘過後,它會被其他東西蓋過去。」 總主教問道,在這情況下,怎可能培養有血有肉的人?他們能完全紥根於他們的土地、文化和信仰之中嗎? 恩迪亞耶總主教指出,整個傳播領域亦面對著規管的挑戰。他解釋:「這是因為社交媒體是一種公眾平台,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而不顧後果。」 到達鄉村世界 儘管如此,恩迪亞耶總主教仍相信教會有必要進行傳播。他鼓勵教友傳媒工作者走進「塞內加爾的深處」,與生活在鄉村的基督徒交談。 他續說,在其中一些村莊裡,「因為有背教者,故只有一、兩戶基督徒家庭;這些村莊的孩子甚至不懂得劃十字聖號。」 恩迪亞耶總主教又指出,有必要避免一種「基於階級的溝通」,因為信息關乎每一個人。 最後,他鼓勵記者更多關心當前的事件,特別是發展和環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