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難民福利會於2016年2月27日及28日(星期六、日)舉行了一連兩日的慈善賣旗及義賣活動。憑著多所學校、團體、明愛轄下服務單位及志願者約300人的努力,在廣大市民的支持下,籌得善款逾澳門幣十七萬元,該筆善款將透過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UNHCR)援助世界各地的難民,尤其是敍利亞的難民。難民福利會衷心感謝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愛。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由喇嘛成為司鐸」的蒙古族神父鳳伯多祿
耿永順 信德報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當年9月11日遣使會士董文學神父在武昌殉道。之後不久,他的同會會士古伯察(Evariste Huc,CM)和秦噶嗶(Joseph Gabet,CM)兩位神父打扮成喇嘛到西藏去,後來被認出,不得不離開該地。就在同時,有位蒙古族的喇嘛卻真的成了天主教神父,他是遣使會士,也是由喇嘛成為司鐸的第一人。這位司鐸曾經是真正的喇嘛,他就是鳳伯多祿神父。
中華聖女曹桂英殉道160周年紀念 : 聖曹桂英殉道事跡
Gabriel Chow 鹽與光天主教媒體 1821年4月28日(清朝道光元年),聖曹桂英(St. Agnes Cao Guiying)生於貴州,父母祖籍四川,數代信教,取「依溺斯」作洗名。父母相繼離去後,搬往興義(現貴州省西南部)去謀生。貴州宗座代牧白主教在興義作牧民訪問,聖女來聽道,預備初領聖體。主教看見她的貧困,帶她往學校讀書。聖女衣衫藍縷,時常被同學恥笑,但她苦學成材,聰明過人。
聖言啟航(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愛 回家
梁展熙 如果現在要大家馬上把「蕩子的比喻」講一遍,大概十個人中有八九個都能把故事的基本情節講出來。畢竟,這可是世人最熟悉的故事之一。但同時,愈熟悉的,人就愈傾向忽略箇中細節。今天,就讓我們重新認識這比喻。
聖言心語 : 四旬期第四主日 (丙)
林文森神父 路加福音 15:1~3, 11~32 今天進入四旬期的第四周了。四旬期常常是更新的時刻。這段期間,我們注意到生活中的障礙、扭曲及不和諧,也意識到自己罪過的行為。許多人有在四旬期期間或復活節前領受和好聖事的好習慣。然而,我們必須知道,告解不只是要清除過去的錯誤行為,更需要啟發重新塑造生命的渴望,真心改變我們的態度。如果長期以來,在告解時所列舉的過犯都始終大同小異的話,很有可能是在我們對於現在或未來關注太少。
敘利亞:它的真實的故事(6): 在槍林彈雨下的四年生活
文/洛迪古修女(Sister Maria de Guadalupe Rodrigo) 譯/吳志濠 敘利亞有反對政權的組織存在。他們屬少數,主要是原教旨主義者之組織。除非有人認為取了基督徒的頸上人頭或將基督徒五馬分屍實屬「溫和」,否則所謂的「溫和反對派」是不存在的。但如果這也算是「溫和」,那他們就是「溫和反對派」。
慈悲禧年貧困學生與貧困老人的關愛行動計劃
陳先進 慈悲禧年有關教宗呼籲 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詔書的第15條特別指出:「在這聖年,我們期盼向生活於社會最邊緣人士開放心懷的經驗:邊緣人士是現代社會所造成的。今日社會存在多少無常,多少苦況!多少人無聲地飽受遍體鱗傷的煎熬,因他們的呼喊被窒礙、淹沒於富人的冷漠。在這禧年中,教會奉召要去治療這些傷口,以安慰之油去紓緩它們,以慈悲包紮它們,以團結和不昧的關懷醫治它們。願我們不流於可恥的無動於衷,或沉悶的例行公事,發現不到新問題!願我們抗拒只懂破壞的憤世嫉俗!願我們張開眼睛,看到世界的不幸、看到弟兄姊妹因被漠視尊嚴所受的傷痛。願我們承認我們被催促要聆聽他們的喊寃!讓我們走到他們當中,支持他們,使他們因我們的臨在、我們的友誼、我們的手足情,而感受到溫暖!願他們的呼喊成為我們的呼喊。願我們與他們一起打破冷漠的藩籬,因冷漠實在已極度猖獗,掩飾著我們的偽善和自我中心!」 行動計劃一 我把教宗慈悲禧年詔書反覆讀了幾遍,感覺教宗的話句句鏗鏘有力、字字敲擊我的心底。當親眼目睹現實生活中受苦的邊緣人群,我感到責無旁貸,我願意將學習《慈悲面容》的心動化為行動,在禧年當中,繼續幫助貧困學生。貧困學生的家庭都是節衣縮食,購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新衣、新帽為他們而言成了購買「奢侈品」。當有的人在奢華的餐廳享受幾百元美食的時候,他們也許只能吃上幾毫紙的飯菜;當有的人在商場、精品店里大包小包購物的時候,他們也許已經有幾年沒有買新衣服了;當有的人節假日花幾萬元在外旅遊的時候,他們卻在為生活費而憂愁焦慮……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也是社會的希望。幫助孩子就是建造未來,塑造希望。為了幫助部分貧困學生解決經濟之憂,消除生活之困,讓他們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可以有一個快樂無憂的學習生活,我計劃在禧年當中,為他們購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新衣服等。 行動計劃二 在我服務的過程中,我也留意到貧困老人、留守老人、獨居老人、患病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所面臨的諸多生活問題。這些老人有的孤苦零丁、生活艱辛;有的不能自理,需要照顧;有的承受病苦折磨,喪失生活的信心。為了幫助這些老人解決部分實際的生活需要,帶給老人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讓老人在孤單與痛苦中,仍然能夠充滿對生活的希望,感受到人間溫暖與真情。我計劃今年繼續探訪老人,去看望他們、聆聽他們,並以慈善包紮他們的創傷。同時,也藉著我的臨在,將基督的仁愛與慈悲帶給他們。 我希望自己對現代社會的苦況有敏銳的覺察力,能夠常常敏感地留意到別人的需要,尤其是邊緣人群的需要;我希望自己能與憂者同憂,努力分擔他們的疾苦;我希望自己能發一份熱,讓他們因我的臨在而感受到溫暖!